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家庭將寵物視為家人,不僅共用生活空間,更有許多人會與毛小孩同床共眠。然而,這種親密的接觸,也可能伴隨著「微生物共存」的風險,這也包含了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根據2025年波蘭一項大規模研究指出,來自人類與寵物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與假中間葡萄球菌(S. pseudintermedius)不僅具有高度定殖能力,還可能攜帶多重抗藥基因,對人類與寵物構成雙重威脅。
文章目錄
人類與寵物皆可能成為抗藥性菌株的宿主
該研究收集了274隻貓狗與261位人類樣本,結果顯示:
- 38.7% 的人類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而 2.7% 攜帶假中間葡萄球菌
- 在動物方面,58.4% 的狗攜帶假中間葡萄球菌,8.9% 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
- 12.4% 的貓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僅 5.6% 攜帶假中間葡萄球菌
雖然這些菌種原本為常見於皮膚與黏膜的共生菌,但在抵抗力低下的寵物或人類身上,可能引發嚴重感染,甚至敗血症。
細菌抗藥性現況令人憂心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對藥物的抵抗能力逐年上升。該篇研究針對從人類與寵物身上分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假中間葡萄球菌進行抗藥性分析,結果顯示兩種菌株皆出現令人擔憂的抗藥趨勢。
在藥物感受性測試中,S. aureus 對胺苄青黴素(ampicillin)與盤尼西林(penicillin)的抗藥率分別為 62.4% 與 61.4%,顯示這兩種傳統抗生素的療效已大幅下降。S. pseudintermedius 的抗藥情況更為嚴峻,其中對盤尼西林的抗藥率高達 71.5%,而對克林黴素(clindamycin)與紅黴素(erythromycin)的抗藥率也均突破 40%,顯示這些常用於治療皮膚與軟組織感染的藥物面臨失效風險。
此外,研究進一步檢測菌株中是否攜帶與抗藥性相關的基因。結果發現:
- blaZ 基因(與青黴素類抗藥相關)在 S. aureus 與 S. pseudintermedius 中的攜帶率分別為 79.7% 與 84.2%
- tet[M] 基因(與四環黴素類抗藥相關)兩者皆超過 50%
- 紅黴素抗藥相關基因則以 ermA 在 S. aureus 中(29.7%)與 ermB 在 S. pseudintermedius 中(38.2%)較常見
在臨床高度關注的甲氧西林抗藥性方面,S. aureus 中 MRSA 的比例為 4.5%,而S. pseudintermedius 中 MRSP 的比例則達 12.1%,顯示後者在動物中更易出現抗藥性。
最令人憂心的是,有近 16% 的菌株攜帶萬古黴素抗性基因(vanA 或 vanB)。萬古黴素屬於「最後線用藥」,常用於治療對多種抗生素皆無效的嚴重感染。一旦此類抗藥性擴散,將大幅限制臨床治療選項,對人類與動物健康皆構成重大威脅。
細菌種類 | 主要抗藥性抗生素 | 抗藥率(%) | 常見抗藥基因 | 基因攜帶率(%) |
---|---|---|---|---|
S. aureus | Ampicillin | 62.4% | blaZ | 79.7% |
Penicillin | 61.4% | tet[M] | 53.1% | |
Erythromycin | 29.2% | ermA | 29.7% | |
Amoxicillin + Clavulanic acid | 28.2% | vanA / vanB(萬古黴素) | 約16% | |
MRSA比率 | 4.5% | |||
S. pseudintermedius | Penicillin | 71.5% | blaZ | 84.2% |
Ampicillin | 63.6% | tet[M] | 53.3% | |
Clindamycin / Erythromycin | 各41.2% | ermB | 38.2% | |
vanA / vanB(萬古黴素) | 約16% | |||
MRSP比率 | 12.1% |
這些數據顯示,不論在人或動物身上分離的菌株,對於多種常見抗生素皆展現出不同程度的抗藥性,並攜帶與抗藥相關的基因。面對這樣的情況,建立審慎的抗生素使用策略與加強「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治觀念,已刻不容緩。
人寵共居與抗生素使用皆為高風險因子

在日益緊密的人寵關係中,抗藥性菌株可在家庭中傳播,而某些生活型態與用藥行為,無形中提高了人與寵物同時成為耐藥菌宿主的風險。
共同生活超過四個月,抗藥性菌株感染機率增七倍
研究顯示,與寵物共同生活超過四個月的民眾,其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風險顯著上升,約為其他人的七倍。這是因為長時間的親密接觸,例如同床、親吻、共用沙發等,提供了細菌在物種之間交換與定殖的絕佳條件。
過去一年給寵物用過抗生素,也會增加人類抗藥菌風險
若飼主曾在過去一年內為寵物使用抗生素,亦會提高自身攜帶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機率。這可能與動物體內菌叢環境改變有關,促進了抗藥性基因的擴散與傳播,進而影響共居者的微生物生態。
動物來源不同,風險落差可達十一倍
研究指出,來自非商業繁殖者(如救援單位、流浪動物認養者)的寵物,其帶有 MRSP(甲氧西林抗藥性假中間葡萄球菌)的風險是商業繁殖來源寵物的 11 倍。這可能與過往未受控的飼養環境與抗生素使用不當有關。
讓貓自由出門,反而降低抗藥菌風險?
一項出乎預期的發現是,貓隻若擁有戶外活動的自由,攜帶抗藥性菌株的機率反而顯著下降,高達 96% 的風險降低。這或許與戶外環境中菌叢多樣性較高、有利於非耐藥菌競爭定殖有關,也可能減少與人類密集接觸而導致的細菌交換。
不論人或動物,曾使用抗生素者風險皆上升
整體而言,研究指出:曾接受抗生素治療,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更容易成為抗藥性菌株的宿主。抗生素雖是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但若無依指示使用或過度依賴,將破壞原有菌叢平衡,使具抗藥性的菌株更易在體內生存、繁殖,進而增加感染風險與治療難度。
獸醫相關科系學生風險高於醫學生
該研究發現,就讀獸醫、動物科學等與動物接觸密切的學科學生,其感染 MRSP 的風險高於醫學生,約為後者的六倍。這顯示實習環境中與動物的頻繁接觸,是潛在的感染風險來源,也突顯出在職訓練過程中應加強防護措施與個人衛生教育的重要性。
多重抗藥性菌株越來越普遍
在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多重抗藥性菌株」(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MDR)逐漸成為臨床與公共衛生領域最頭痛的挑戰之一。所謂多重抗藥性菌株,是指對三種以上類別抗生素皆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其感染一旦發生,治療手段受限,後果可能極為嚴重。
這也再度提醒飼主與臨床工作者:面對細菌感染,避免濫用抗生素、做好定期篩檢與衛生管理,是防堵 MDR 擴散的關鍵方式。
面對抗藥性菌株,專家建議5大預防措施
面對抗藥性菌株在人與動物間潛藏的傳播風險,日常生活中若能採取正確的預防策略,不僅有助於守護個人與家庭健康,也能為整體公共衛生把關。以下為專家建議的預防措施:
- 寵物用藥應依照獸醫指示,避免自行購買或隨意使用抗生素。過度或不當使用抗生素,是造成抗藥性菌株產生與擴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 落實日常衛生習慣,接觸寵物後務必洗手,特別是在處理傷口、清理排泄物或餵食後。這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線。
- 避免與動物共枕、親吻或口鼻接觸,特別是免疫力較低的族群,如幼兒、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更需謹慎互動。
- 定期帶寵物就醫檢查,及早發現皮膚感染、呼吸道症狀或傷口異常,有助於及早介入、降低傳染風險。
- 促進人醫與獸醫之間的跨領域合作,建立抗藥性菌株監測與通報機制。透過「一體健康」(One Health)理念,連結人類與動物醫療體系,共同應對抗藥性威脅。
透過以上措施的落實,不僅能守護家庭成員的健康,也有助於在社區層級抑制抗藥性菌株的擴散,從源頭降低「超級細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