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是一種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具有快速生長和高侵襲性的特性。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內臟型(如:脾臟、心臟)與非內臟型(如:皮膚、皮下組織)。
皮膚型血管肉瘤在中老年犬隻中較為常見,尤其是毛色淺、皮膚薄的品種如:米格魯(Beagle)、鬥牛犬(Boxer)、比特犬(Pitbull)、大麥町犬(Dalmatian)、惠比特犬(Whippet)和灰獵犬(Greyhound)。
文章目錄
血管肉瘤的致病原因與風險因子
血管肉瘤的發生與多種內外因子有關,以下為幾個主要的致病原因與風險因子:
紫外線暴露
皮膚型血管肉瘤的發生與長期紫外線照射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陽光強烈的地區,紫外線會對皮膚細胞造成損傷,增加DNA突變風險,進而誘發腫瘤形成。毛色淺、皮膚薄或被毛稀疏的犬種,更容易因紫外線曝露而罹病。
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與血管肉瘤的發病有關,特別是TP53基因及PI3K/AKT/mTOR信號路徑的異常。
TP53基因為腫瘤抑制基因,若突變會使細胞失去修復DNA損傷及調控細胞分裂的能力,進而促使腫瘤不受控地增長。PI3K信號路徑的過度活化則加速腫瘤細胞的增生與侵襲周圍組織特性。
年齡與品種
血管肉瘤好發於中老年(8至15歲)犬隻,這可能與免疫系統老化及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有關。
一些特定犬種似乎較容易罹患此疾病,包括黃金獵犬、拉布拉多犬以及混種犬等。這些品種可能因遺傳背景的差異,對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暴露)或內在因素(如:基因突變)的影響更為敏感。針對高風險犬種,應特別注意早期健康檢查,以降低疾病發生或延緩病程進展。
血管肉瘤的臨床表現
血管肉瘤的臨床症狀多樣化,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發生部位及病變範圍。
皮膚型血管肉瘤
皮膚型血管肉瘤主要表現為紅色或紫色的結節或腫塊,這些結節常伴有潰瘍,導致局部皮膚破損及間歇性出血。皮膚型血管肉瘤的表淺特性,使得飼主較容易發現早期病灶。然而,若未能及時治療,腫瘤可能會進一步侵入皮下組織或肌肉,導致更深層組織的損傷及局部疼痛。
雖然皮膚型血管肉瘤的侵襲性相對較低,但可能具有局部復發的傾向,需謹慎觀察。
內臟型血管肉瘤
內臟型血管肉瘤的症狀往往不明顯,且通常在疾病進展至後期才表現出明顯的異常。
內臟型腫瘤多發於脾臟、心臟等深部組織,其最常見的初始症狀包括突然出現的虛弱、昏厥、食慾減退及黏膜蒼白等,這些症狀通常與內出血有關。例如,脾臟腫瘤破裂可導致急性腹腔出血,心臟血管肉瘤則可能引起心包填塞,進一步導致循環障礙和呼吸困難。
內臟型血管肉瘤的進展通常快速且致命,許多病例在診斷時已處於晚期或出現廣泛轉移。因此,針對高危犬隻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包括影像學和血液學檢測,可提高早期發現率並改善預後。
血管肉瘤的診斷方法
血管肉瘤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檢查、影像學評估和病理學分析,以評估腫瘤的範圍和轉移情況。以下是主要的診斷方法:
- 組織病理學檢查:透過切片檢查,觀察腫瘤的顯微結構及細胞特徵。血管肉瘤的病理特徵包括內皮細胞的異常增生,形成不規則的血管結構,並可能伴隨明顯的細胞異型性和病理性分裂象。
- 免疫組化分析:由於某些血管肉瘤的病理特徵與其他腫瘤(如:纖維肉瘤或平滑肌肉瘤)類似,免疫組化分析是進一步確診的重要工具。
- 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以評估腫瘤的範圍、深度及是否存在轉移。
血管肉瘤的治療方法
血管肉瘤是一種侵襲性高的腫瘤,其治療目標在於切除或控制腫瘤,延長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以下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
手術是局部血管肉瘤的首選治療方式,特別是對於罹患皮膚型血管肉瘤的狗狗。切除腫瘤時,獸醫可能連同周圍1至2公分的健康組織一併切除,以減少局部復發的可能性。
手術的效果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如果腫瘤侵及深層結構或鄰近重要器官,手術可能變得困難。
化學治療
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已經出現轉移的病例,化學治療是主要的全身性治療方式。化學治療也常與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合併使用,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療法,進一步抑制腫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減少腫瘤的營養供應。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是一種針對皮膚型血管肉瘤的新興治療選擇,透過使用光敏劑與特定波長的光源激活,產生活性氧自由基,選擇性地破壞腫瘤細胞。
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電化學療法,主要用於輔助控制局部腫瘤或作為術後治療。
由於血管肉瘤的惡性程度高,單一治療方式可能無法完全控制疾病。因此,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腫瘤特徵,結合多種治療方法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血管肉瘤的預後與預防
血管肉瘤的預後因腫瘤類型、位置及診斷時的病程階段而異。
- 內臟型血管肉瘤:由於內臟型血管肉瘤多數在晚期才被發現,且具有高度侵襲性和快速轉移的特性,導致存活期通常僅為數月,即使接受治療也難以顯著延長生命。
- 皮膚型血管肉瘤:相較於內臟型,局部皮膚型血管肉瘤的侵襲性較低,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存活期可顯著延長至數年。不過,需定期追蹤以監測是否復發或轉移。
雖然目前尚無特異性的預防方法,但透過降低環境風險及提高早期診斷率,可有效減少疾病發生率並改善治療效果:
- 減少日照暴露:紫外線是誘發皮膚型血管肉瘤的危險因子,尤其是對毛髮稀疏、皮膚薄或淺色毛的犬隻。建議飼主避免在陽光強烈的時段帶犬隻戶外活動。
- 定期健康檢查:針對高風險犬種(如:黃金獵犬、鬥牛犬),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健康檢查,包括皮膚檢查及影像學評估,以早期發現可能的病灶。
參考資料
- Tsuji, N., Furukawa, S., & Ozaki, K. (2013). Cutaneous Hemangiosarcoma in a Dog. Journal of Toxicologic Pathology, 26(3), 193–195. DOI:10.1293/tox.26.193.
- Rocha, M. S. T., Lucci, C. M., dos Santos, J. A. M., Longo, J. P. F., Muehlmann, L. A., & Azevedo, R. B. (2019).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utaneous Hemangiosarcoma in Dogs.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DOI:10.1016/j.pdpdt.2019.05.026.
- De Nardi, A. B., Gomes, C. M. S., Fonseca-Alves, C. E., et al. (2023).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ine Hemangiosarcoma: A Review Based on a Consensus Organized by the Brazilian Association of Veterinary Oncology. Cancers, 15(7), 2025. DOI:10.3390/cancers15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