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超音波檢查是評估狗狗心臟結構與功能最重要的診斷工具之一。此檢查具備非侵入性、即時成像的優點,可準確判斷心臟病變的種類與嚴重程度,對於早期發現與追蹤治療效果極具臨床價值。
文章目錄
為什麼狗狗需要做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是一項非侵入性且即時性的影像檢查,利用高頻聲波來觀察心臟的內部構造與功能。這項技術能夠清楚呈現心臟四個腔室的大小與形狀、瓣膜開合的情況、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狀態,以及血液在心臟內的流動速度與方向。透過這些資料,獸醫師能評估狗狗的整體心臟功能,並進一步判斷是否有常見的病變,例如瓣膜退化、心肌病變、心包膜積液、心絲蟲感染、先天性心臟異常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與傳統的X光或心電圖相比,心臟超音波的優勢在於它能即時動態觀察心臟運作過程中的細節,並提供量化的數據,例如心室壁厚度、心臟收縮力與心房與心室的擴張程度等,這對於診斷早期或無症狀的心臟病特別重要。
心臟超音波對於診斷犬隻最常見的二尖瓣退化性疾病(Mitral Valve Disease, MVD)具高度敏感度。即使在狗狗尚未出現明顯症狀的階段,透過超音波仍可發現瓣膜變形、心臟擴大或血流逆流等早期徵兆,有助於及早介入治療、延緩病程惡化與改善預後。心臟超音波也常被用於評估藥物治療效果,協助獸醫師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治療方案。
此外,心臟超音波在急診情境下也能快速提供有關胸腔內液體積聚(如:心包膜積液、胸腔積水)等生命威脅性病變的關鍵資訊,幫助臨床醫師做出及時決策。因此,這項檢查不僅適用於疑似心臟病患犬的初診,也適用於已確診病患的持續監控與治療評估,是現代獸醫心臟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哪些情況建議進行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雖然是進階檢查項目,但並非只有確診心臟病後才需進行。以下幾類情況都應考慮安排心臟超音波,以及早掌握狗狗的心臟健康狀況。
有特定品種與年齡風險
部分犬種因遺傳背景或體型特性,天生就容易罹患某些特定的心臟疾病。例如:
- 查理士王小獵犬:極常見二尖瓣退化性疾病。
- 馬爾濟斯、博美犬、貴賓犬等小型犬:中老年期(約6歲以上)易出現瓣膜性心臟病。
- 杜賓犬、拳師犬、德國狼犬等大型犬種:有較高機率罹患擴張型心肌病。
對這些高風險品種來說,建議從中年期開始(約6歲)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心臟檢查,其中包括心臟超音波,以便提早發現異常徵兆,進行疾病篩檢或風險評估。
有心臟雜音或心電圖異常
在例行健檢中,若獸醫師於聽診時發現心雜音,不論狗狗是否有明顯症狀,皆建議進一步進行心臟超音波,以釐清雜音來源及其臨床意義。部分心雜音屬於生理性雜音,無需特別處理;但亦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或瓣膜病變的初期徵兆。
此外,若心電圖顯示心律不整、過速或過緩等異常,也應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認心臟是否有結構性病變或功能障礙。特別是年輕犬出現持續性心雜音者,更需及早安排心臟超音波,以便辨別是否有潛在的先天性缺陷。
出現臨床症狀
以下臨床表現常與心臟功能異常有關,若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應尋求獸醫協助並考慮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
- 呼吸急促或喘氣:尤其是休息狀態下每分鐘呼吸次數超過40次,可能是心臟性肺水腫或胸腔積液所致。
- 持續咳嗽:長時間的乾咳、夜間咳嗽,可能與心臟擴大壓迫氣管或肺部積水有關。
- 運動耐力下降:原本活潑好動的狗狗出現走幾步就氣喘吁吁或易累現象,應警覺可能有心輸出量不足。
- 昏厥、虛弱無力:短暫意識喪失常見於嚴重心律不整或心臟供血不足。
- 腹部腫脹、食慾下降:右心衰竭可能導致腹水堆積,影響腸胃功能,進而導致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
這些症狀多半不是專屬於心臟疾病,但若同時出現,建議及早排除心臟病可能性。
術前風險評估
對於年長、已知有慢性疾病或聽診異常的狗狗,若需接受手術或全身麻醉處置,術前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藉由了解心臟收縮功能、瓣膜情形與血流變化,麻醉獸醫師可針對個別情況設計更穩妥的麻醉藥物與監控策略,降低術中風險。
追蹤已知心臟病患犬
對已確診罹患心臟病的毛孩來說,心臟超音波不只是診斷工具,更是追蹤病情與治療反應的核心檢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獸醫師會建議每3至6個月定期回診,透過心臟超音波監測心腔擴大速度、血流變化與藥物治療的效果,協助調整用藥劑量,延緩心臟功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
心臟超音波的檢查流程與注意事項
心臟超音波檢查屬於非侵入性且對動物友善的診斷方式,整體流程簡單、安全,不需特別的術前準備。大多數情況下,狗狗進行心臟超音波不需禁食,也不會造成任何疼痛或不適感。
檢查時,獸醫師通常會請狗狗側躺於專用檢查台上,並在胸部皮膚上塗抹少量的超音波傳導凝膠,以利超音波探頭與皮膚間的聲波傳導。由於心臟位於胸腔內且被肋骨包圍,需從多個角度探測,因此會將探頭置於胸壁不同部位進行影像掃描。
整個檢查時間約需10至15分鐘,但這需要狗狗能夠保持相對安靜與穩定的體位。若毛孩個性較為焦躁或對陌生環境緊張,獸醫師可能會視情況考慮使用輕微鎮定藥物,幫助狗狗放鬆,以確保檢查過程順利進行,同時也避免因不斷移動而影響影像判讀的準確性。
與腹腔超音波不同,心臟超音波無須空腹進行,飼主可照常餵食。但若當天同時安排其他需禁食的檢查(例如:血液生化檢查或腹部超音波),則需依獸醫師指示調整進食時間。
此外,為使檢查過程更有效率,也建議飼主於就診前:
- 事先向醫院了解是否需剃除胸部局部毛髮(某些犬種毛髮較濃密可能會影響影像品質)。
- 攜帶過去的心臟檢查紀錄(如:X光片、心電圖、用藥清單),供獸醫綜合判斷。
- 與獸醫討論狗狗是否曾有鎮靜藥物過敏或特殊反應史。
心臟超音波不是萬能,也不能單獨依賴
心臟超音波是評估心臟病變的重要診斷工具,但在臨床實務中仍需搭配其他檢查如聽診、X光、心電圖與血液檢查,以更全面了解心臟功能。
狗狗的心臟病常在早期無明顯症狀,若等到出現咳嗽、喘氣、昏厥等明顯異常才就診,往往病程已發展至中後期。透過有風險因子的早期篩查,以及出現可疑症狀時的即時檢查,才能讓毛孩獲得最合適的照護與治療。
參考資料
- Brister, J. (2022, July 29). What to expect from your pet’s echocardiogram. Veterinary Partner – VIN. https://veterinarypartner.vin.com/doc/?id=9453775&pid=19239
- Chetboul, V., & Tissier, R. (2012).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canine degenerative mitral valve disea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Cardiology, 14(1), 127–148. https://doi.org/10.1016/j.jvc.201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