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這些器官共同協助排出體內毒素、調節體液與電解質平衡。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危及狗狗的生命。
文章目錄
狗狗常見的泌尿道疾病類型
尿道與膀胱感染
尿道與膀胱感染是狗狗泌尿道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好發於母犬。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細菌自外陰部或包皮口進入尿道,進而上行至膀胱繁殖。健康的狗狗具有多重防禦機制,如尿液沖洗、黏膜屏障與免疫功能等,能夠阻止感染發生。然而,當免疫力下降、泌尿道異常(如:腫瘤、結石)、過度清潔造成刺激,或長期留置導尿管,細菌便容易入侵並引發感染。
常見症狀包括:
- 頻繁小便或每次尿量減少
- 排尿困難、尿急
- 尿液混濁、惡臭或血尿
- 不正常的地方小便(如在室內或睡墊上)
- 因排尿不適而出現煩躁、舔陰部等行為
獸醫通常會進行尿液分析、尿液培養與抗生素敏感性測試,以確定感染菌種並選擇合適藥物。同時也會檢查是否有潛在因素,例如尿結晶、結石或腫瘤。
治療方面,輕度單純感染可透過口服抗生素治療約7至14天即可痊癒。若為反覆感染或合併其他泌尿異常,則需進一步影像檢查,針對原發問題一併處理。此外,充足飲水與良好衛生習慣有助於加速康復與預防感染復發。
泌尿結石
泌尿結石是由尿液中的礦物質形成結晶,進一步聚集成塊。這些結石可出現在腎臟、輸尿管、膀胱,甚至是尿道,其中又以膀胱與尿道最常見。
結石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尿液中礦物質濃度過高、尿液pH值異常、細菌感染、飲水量不足、遺傳體質、飲食成分不當等。
臨床症狀視結石的位置與大小而異,常見表現包括:
- 頻繁排尿但量少或滴尿
- 排尿困難、疼痛、甚至哀鳴
- 血尿或尿液混濁
- 當尿道完全阻塞時,可能無法排尿,迅速出現食慾下降、嘔吐、嗜睡、腹脹等全身症狀
若結石堵塞尿道(公犬為高風險族群),可導致尿液無法排出,進一步造成膀胱破裂與尿毒症,是極為緊急且致命的問題。
診斷結石主要依靠腹部X光、超音波與尿液檢查,必要時獸醫會進行尿石分析,以確定結石成分並訂定治療與預防策略。
治療依結石類型與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包括:
- 飲食調整:使用處方飼料溶解某些類型的結石
- 藥物治療:用於控制感染與調整尿液酸鹼值
- 外科手術:當結石無法經飲食溶解或導致阻塞時,需手術移除
- 體外震波碎石術:透過非侵入性方式碎裂結石後自然排出
術後與治療期間,定期追蹤檢查與尿液監控相當重要。此外,建立適當的飲食習慣、鼓勵狗狗多喝水,也是預防結石復發的關鍵。
(💡延伸閱讀:狗狗膀胱結石的原因與治療方式:飲食如何調整?一定需要開刀嗎?)
尿失禁
尿失禁指的是狗狗在無意識下出現尿液漏出,並非刻意排尿的行為,常見於中老年絕育母犬,尤其在大型犬品種(如:德國牧羊犬、拉布拉多)更為常見。主要與尿道括約肌鬆弛,導致膀胱內的尿液無法有效控管而不自主外漏有關。
尿失禁典型表現包括:
- 睡覺或休息時在地墊上留下尿漬
- 陰部周圍皮膚濕潤,毛髮泛黃、有異味
- 反覆出現泌尿道感染
- 後肢與臀部皮膚可能因尿液長期刺激而紅腫、潰爛
除了年齡相關的荷爾蒙變化,尿失禁也可能與神經系統疾病、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如:輸尿管異位)、骨盆創傷或膀胱過度擴張後肌肉張力下降有關。
獸醫診斷上會透過詳細病史、理學檢查、尿液分析、尿道攝影或超音波檢查等方式,排除其他疾病(如:結石、感染或腫瘤)後,再進一步確認是否為功能性尿失禁。
治療方式依病因而定,常見包括:
- 藥物治療:使用α-腎上腺素受體促進劑來增強括約肌收縮力
- 荷爾蒙療法:對於因雌激素缺乏所導致的括約肌功能不全,可使用低劑量的合成雌激素改善情況
- 外科治療:如有結構性問題或藥物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矯正
日常照護方面,應保持外陰部清潔與乾燥,並使用吸尿護墊、加強皮膚護理,減少不適與感染風險。
(💡延伸閱讀:老年犬尿失禁怎麼辦?這些方法能幫助你的毛小孩!)
慢性腎病
慢性腎病是狗狗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尤其好發於七歲以上的老年犬。此疾病指的是腎臟長期、持續性的功能惡化,使其無法有效過濾血液中的廢物與調節體液與電解質平衡。當腎功能下降超過原始能力的三分之二時,才會逐漸出現臨床症狀,因此常常在病程中後期才被發現。
常見臨床症狀包括:
- 明顯增加飲水與尿量(多飲多尿)
- 食慾下降、體重減輕
- 嘔吐、口臭(因尿毒素累積)、腹瀉
- 毛髮粗糙無光澤
- 活力降低、嗜睡或精神不振
部分狗狗還會出現口腔潰瘍、貧血或血壓升高,甚至因血鈣磷濃度失衡而導致骨質疏鬆與牙齒脫落。
診斷慢性腎病需結合:
- 血液檢查:包括肌酸酐、尿素氮、磷與電解質濃度
- 尿液分析:評估尿比重、蛋白尿、是否有感染
- 影像學:超音波或X光確認腎臟大小與形狀,排除腫瘤或結石
- 血壓測量與微量蛋白檢測:判斷是否存在高血壓或早期腎絲球損傷
治療無法逆轉已受損的腎組織,但可延緩惡化進程,重點在於綜合性長期管理,常見包括:
- 處方腎臟飼料:低蛋白、低磷、高品質脂肪酸,有助減少代謝負擔
- 補充水分:鼓勵喝水或給予皮下點滴,避免脫水惡化腎損傷
- 控制高血壓與蛋白尿: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II受體阻斷劑(ARB藥物)治療
- 磷結合劑與補充B群、維生素D:維持電解質平衡與支持造血功能
- 定期監控:建議每1至3個月回診評估腎功能變化與治療效果
在疾病後期,治療重點轉為提升生活品質,包括控制嘔吐、改善食慾、提供疼痛緩解與營養支持。
急性腎損傷
急性腎損傷是指腎臟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導致廢物與毒素無法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造成體內環境紊亂。此狀況常在數小時至數天內發生,屬於緊急醫療問題。
常見致病原因包括:
- 毒物攝入:如葡萄、葡萄乾、百合、抗凍劑(乙二醇)、重金屬、清潔劑等
- 藥物副作用:某些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抗生素(如:aminoglycosides)、利尿劑等
- 感染性疾病:如鉤端螺旋體病或萊姆病
- 血液循環問題:如劇烈失血、脫水、低血壓或心臟衰竭,導致腎臟灌流不足
(💡延伸閱讀:狗狗誤食葡萄或葡萄乾恐引發腎臟衰竭,誤食症狀與處置方式)
臨床症狀依損傷嚴重程度而異,可能包括:
- 精神不振、嗜睡
- 食慾不振、體重驟降
- 嘔吐、腹瀉
- 無法排尿或尿量明顯減少(寡尿或無尿)
- 脫水、口腔乾燥
- 腹部疼痛或腫脹
- 體溫下降,甚至昏迷
診斷急性腎損傷需透過血液生化檢查(評估尿素氮、肌酸酐、電解質等)、尿液分析與尿量監控。影像學(如:腹部超音波)有助排除尿路阻塞或腫瘤等其他原因。若懷疑為毒物中毒,則需了解日常飲食與是否誤食。
治療急性腎損傷原則包括:
- 靜脈輸液:穩定血壓與腎臟灌流
- 利尿劑或利尿誘導治療:促進尿液生成,減少毒素累積
- 腎毒性藥物停用或替代
- 症狀治療:控制嘔吐、調整電解質、治療感染
- 在嚴重病例中,可能需短期透析(洗腎)以替代腎功能
若能及早發現並處理原發原因,部分狗狗的腎功能可在數週內逐漸恢復。然而,也有部分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腎病。
膀胱或尿道腫瘤
雖然泌尿道腫瘤在犬隻中相對少見,但一旦發生,通常會對健康造成較嚴重的影響。最常見的泌尿道腫瘤類型是過渡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尤其好發於膀胱的三角區(膀胱與尿道交界處)。
此類腫瘤通常生長於尿道出口附近,使得尿液排出受阻,造成疼痛與發炎反應。常見臨床表現包括:
- 排尿困難或滴尿
- 頻尿但尿量稀少
- 血尿
- 排尿時疼痛或哀鳴
- 尿道阻塞
這些症狀與一般泌尿道感染或結石極為相似,容易被誤診,因此對於反覆感染且不易治癒的個案,應提高對腫瘤的警覺性。
診斷方式包括:
- 腹部超音波或X光:檢視膀胱壁是否增厚、是否有腫塊
- 泌尿道攝影:觀察尿道與膀胱結構
- 尿液細胞學或導尿採樣:檢查是否有腫瘤細胞
- 膀胱鏡檢查與組織切片:確診並鑑別腫瘤類型
治療方式依腫瘤位置與病程決定,主要包括:
- 手術切除:若腫瘤位置允許,可進行局部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
- 化學治療:如piroxicam、mitoxantrone等口服或注射化療藥物,可延緩腫瘤生長
- 放射線治療:在手術無法進行或作為輔助治療時使用
- 緩和治療:在無法手術或疾病晚期時,重點轉為提升生活品質,如鎮痛與緩解排尿不適
由於過渡細胞癌極易侵犯尿道及鄰近組織,且轉移風險高,整體預後保守。平均存活期約為6至12個月,惟若及早發現並結合多重治療,有部分個案可穩定控制病情更長時間。
神經性排尿異常
神經性排尿異常是指因神經系統損傷或功能異常,導致膀胱與尿道括約肌之間協調失衡,進而影響排尿功能。此類異常可能表現為排尿困難、殘尿、滴尿或不自主漏尿,臨床上常被歸類為泌尿系統的功能性障礙。
神經性排尿問題多由下列情況引起:
- 脊椎損傷:例如車禍、椎間盤突出、脊髓壓迫症
- 神經炎或退化性疾病:如脊髓炎、神經肌肉退化病
- 先天性神經系統異常
- 骨盆創傷或手術後神經受損
- 腫瘤壓迫神經根或脊髓
根據神經損傷的部位,神經性排尿異常可大致區分為以下兩類:
- 上運動神經型膀胱:膀胱張力增加但無法正常收縮排尿,通常無法自發性排尿,膀胱緊張且滿脹
- 下運動神經型膀胱:括約肌張力減弱,膀胱鬆弛,易漏尿但無有效排空能力
常見臨床表現包括:
- 頻繁試圖排尿但排不出來,或只排出少量
- 漏尿或不自主排尿
- 膀胱膨脹、腹部脹大
- 慢性尿道炎、膀胱炎反覆發作
- 反覆性尿道阻塞或尿石形成
長期尿液滯留不僅造成膀胱肌肉失去彈性,更可能導致上行性感染、腎盂腎炎,甚至腎功能惡化。
獸醫會透過以下方式評估是否為神經性排尿異常:
- 神經學檢查:觀察後肢反射、肛門張力與尾巴活動
- 腹部觸診與導尿檢測膀胱張力
- 影像學:脊椎X光、MRI或CT,用以找出脊髓壓迫或病變位置
- 膀胱鏡與尿液分析:評估是否有合併感染或結構異常
治療方式取決於損傷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主要包括:
1. 物理輔助排尿
- 適用於無法自主排尿或殘尿量高的狗狗
- 可由飼主每日定時輕壓腹部「擠尿」排空膀胱
- 也可在獸醫指導下學習使用導尿管
2. 藥物治療
- 促進膀胱收縮藥物,幫助膀胱有效排尿
- 放鬆尿道括約肌藥物,適用於排尿困難或尿道高壓的情況
- 抗生素:控制繼發性泌尿道感染
3. 神經減壓手術
- 適用於確定神經壓迫或脊椎異常(如:椎間盤脫出)的狗狗
- 若及時手術,部分神經功能可望恢復,排尿功能也可能獲得改善
4. 輔助照護與預防措施
- 維持外陰部清潔、使用尿墊或看護褲防止尿漬引起尿燒傷
- 定期檢測尿液是否感染
- 鼓勵飲水以預防膀胱積尿與結晶形成
如何判斷狗狗是否有泌尿道問題?
泌尿道疾病在狗狗身上表現出的症狀不一定明顯,且往往會被誤認為是行為上的偏差或老化現象,容易被忽略。然而,許多泌尿道疾病若能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大幅提升治癒率與生活品質。以下是飼主應特別注意的幾項常見警訊:
- 頻繁排尿或在家中亂尿:原本訓練良好的狗狗若突然開始在室內、睡墊上或不當地點排尿,可能是膀胱不適、感染或結石造成的反射性排尿。
- 排尿困難或尿量極少:若狗狗蹲下很久卻只排出幾滴尿,或排尿時哀鳴、表情痛苦,可能是尿道阻塞或膀胱發炎的警訊。
- 尿液混濁或帶血:正常尿液應呈清澈淡黃色。若尿液呈現深黃、紅色或有絮狀沉澱,須高度懷疑泌尿道出血、感染或結晶。
- 過度飲水:雖然氣溫升高或運動後會增加飲水,但若狗狗在氣候穩定情況下仍持續大量喝水,可能是腎臟功能異常、內分泌疾病或泌尿系統失衡的表現。
- 反覆舔陰部:狗狗會試圖以舔舐來緩解排尿疼痛或刺激感。若過度舔陰部,甚至造成局部紅腫或掉毛,應考慮泌尿道發炎或感染。
- 食慾下降、嘔吐、體重減輕:屬於全身性症狀,可能與尿毒素累積、腎臟功能衰退或尿液滯留有關,是泌尿系統嚴重病變的可能徵兆。
若發現狗狗有任何上述異常行為或生理變化,建議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泌尿道疾病初期多能透過藥物、飲食或輕度處置控制,延誤診治則可能導致腎臟不可逆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狗狗罹患泌尿道疾病的居家保健與預防方法
泌尿道疾病雖然在狗狗中相當常見,但許多風險其實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照護習慣有效降低。以下幾項實用的保健原則,能幫助飼主在家中守護毛孩的泌尿健康,特別適用於年長犬、曾患泌尿疾病的狗狗或特定高風險品種:
1. 観察排尿行為變化
每日觀察狗狗的排尿頻率、尿量、姿勢與尿液顏色,是最基本且有效的健康監測方式。一旦出現滴尿、尿血、尿量改變或排尿困難等異常情況,即應記錄並諮詢獸醫師。
2. 每日提供乾淨飲水
保持充分水分攝取可促進尿液產生,有助於沖淡尿液濃度、減少細菌滋生與結晶形成的機會。建議每日更換飲水,並使用不鏽鋼或陶瓷容器以避免細菌殘留。鼓勵狗狗多喝水的方法包括多放幾個水碗、使用循環飲水器,或在食物中添加適量水分。
3. 維持理想體重與良好衛生
肥胖是多種泌尿道疾病的風險因子,會增加膀胱壓力並干擾排尿姿勢,進而提高感染與結石機會。日常應透過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維持理想體態。同時,應定期清潔陰部周圍毛髮,避免污垢、糞便殘留或尿液刺激,尤其是長毛犬種與母犬更需注意局部衛生。
4.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老年犬
泌尿系統問題常在初期無明顯症狀,透過年度健康檢查,包括血液與尿液檢驗、影像檢查與血壓測量,有助於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蛋白尿或泌尿系統結構問題。建議7歲以上犬隻每年檢查至少1至2次,以確保及早介入治療。
5. 適當飲食避免泌尿結晶生成
某些泌尿結石與飲食中礦物質比例、尿液pH值相關。根據狗狗體質與過往病史,獸醫可能會建議使用特殊處方飼料(如:低磷、低鈉或可調整pH值的配方),以預防結晶或結石形成。
透過上述五大面向的居家照護,飼主不僅能有效降低泌尿道疾病風險,也能在疾病發生前即時掌握病兆、爭取黃金治療時機。泌尿健康是狗狗整體健康的重要一環,從每天的細心觀察與照護做起,就是給予毛孩最長久的守護。
參考資料
- Brown, S. A. (2018, revised 2024). Non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urinary system in dogs – Dog owners version. MSD Veterinary Manual. https://www.msdvetmanual.com/dog-owners/kidney-and-urinary-tract-disorders-of-dogs/noninfectious-diseases-of-the-urinary-system-in-dogs
- Simonson, A. (2023, March 3). 8 common urinary problems in dogs. PetMD. https://www.petmd.com/dog/conditions/reproductive/8-common-urinary-problems-d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