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走路搖搖晃晃?可能是椎間盤突出!狗狗椎間盤突出5大症狀與2種治療方式一次看

寵物年齡計算機

寵物年齡計算機

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是犬隻最常見的脊椎神經疾病之一,尤其常見於長背短腿的軟骨發育不全犬種。這項疾病是因椎間盤退化或受壓導致髓核突出,壓迫脊髓或神經,進而造成狗狗後肢無力、疼痛,甚至癱瘓。

狗狗椎間盤突出的類型與致病原因

狗狗的脊椎由許多節椎骨組成,每節椎骨之間有一層椎間盤,功能是吸收衝擊並保護脊髓。椎間盤的結構包括外層堅韌的纖維環與內層柔軟的髓核,正常情況下能夠承受日常活動中的壓力。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或品種特性,椎間盤可能退化變形,導致髓核突出,壓迫脊髓,進而引發神經症狀。

犬隻椎間盤突出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

Hansen Type I:急性髓核突出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尤其好發於「軟骨發育不全犬種」,如臘腸犬、法國鬥牛犬、貴賓犬和西施犬等。這類型的犬種,其椎間盤髓核會提早出現退行性變化,包括水分喪失、鈣化與變硬,導致椎間盤失去彈性。在外力刺激下,如跳躍、跌倒,或甚至日常活動,就可能引發髓核急劇穿破纖維環並向脊髓腔突出,造成劇烈的神經壓迫。

此類型的發作通常非常急性,狗狗可能在短短數小時內從正常活動轉為後肢癱瘓,並伴隨明顯的疼痛與不適。病灶最常見於胸腰椎交界處,這是脊椎活動度與受力最大的區段。

- Advertisement -

(💡延伸閱讀:臘腸狗常見健康問題!了解椎間盤突出的3個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避免癱瘓!

Hansen Type II:慢性椎間盤膨出

此類型好發於「非軟骨發育不全犬種」,如德國牧羊犬、拉布拉多、黃金獵犬、杜賓犬等中大型犬,並好發於七歲以上的老年犬。這種變化屬於慢性退化型,髓核逐漸喪失彈性、轉變為纖維組織,並在長期累積的壓力下,慢慢向脊髓方向突出。

Hansen Type II 的突出通常比較緩慢,症狀發展也不如 Type I 劇烈,狗狗可能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後肢無力、運動耐力下降,甚至出現排尿排便控制困難,但不一定有明顯的疼痛。這類型的診斷相對困難,容易被誤認為老化或關節退化,因此飼主需特別留意狗狗行為的細微變化。

狗狗椎間盤突出的常見症狀與警訊

狗狗罹患椎間盤突出時,臨床表現會依照病灶所在位置(頸椎、胸椎或腰椎)與壓迫神經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初期可能只是輕微疼痛或行為改變,若未及時發現並處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導致癱瘓。以下為飼主應特別注意的常見症狀:

  • 背部或頸部疼痛:狗狗可能出現彎背、頸部僵硬、不願轉頭或被碰觸時發出哀鳴,這些都是神經壓迫造成的不適反應。
  • 步態不穩、後肢無力或拖行:行走時出現搖晃、腳步交叉、跌倒或一側後肢拖行等現象,表示脊髓傳導功能受影響。
  • 活動力明顯下降:原本活潑好動的狗狗變得嗜睡、懶得走動,甚至對散步失去興趣。
  • 拒絕跳躍、爬樓梯或上沙發:飼主常會發現狗狗不願像以往那樣跳上床或沙發,或面對樓梯顯得猶豫、腳步不穩。
  • 嚴重時出現癱瘓、失去排尿排便控制:當脊髓壓迫進一步惡化,狗狗可能完全無法站立或行走,且會出現膀胱無法自主控制、便意感喪失的情況,這代表神經損傷已相當嚴重。

根據臨床統計,超過六成的椎間盤突出病例發生在胸腰椎交界處,這是脊椎活動度最大的區段,最容易承受壓力累積而發病;其次為頸椎病變,常見於小型犬種且發病時會出現頸部僵硬、前肢無力或走路像喝醉般搖晃的情況。

- Advertisement -

由於椎間盤突出的初期症狀常與單純的肌肉拉傷或關節退化混淆,建議飼主一旦察覺狗狗行為異常、行動困難或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由獸醫進行神經學檢查與影像診斷,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如何診斷狗狗椎間盤突出?

獸醫會根據神經學檢查結果判斷是否有椎間盤問題。為了進一步確認病灶位置與嚴重程度,常見的影像學工具包括:

  • X 光:可排除骨折或椎體異常。
  • 電腦斷層:可清楚顯示椎間盤鈣化與骨骼結構。
  • 核磁共振:目前最準確的診斷工具,可詳細觀察神經受壓狀況,是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

狗狗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選擇:保守治療還是手術?

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選擇需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神經功能受損範圍,以及病程發展的速度來決定。影響治療選擇的關鍵因素包括:狗狗是否仍具行走能力、是否保有深層痛覺,以及症狀出現的時間長短。整體而言,治療方式可分為「保守療法」與「手術治療」兩大類。

保守療法

保守療法適用於症狀較輕微的個體,例如仍能行走但出現不穩、疼痛或輕度後肢無力的狗狗。這類狗狗通常神經受損程度不高,若能在黃金時間內開始治療,多數可獲得良好恢復。保守療法的核心包含:

  • 限制活動:進行籠內休息約 4 至 6 週,以避免病灶加重。
  • 止痛與抗發炎藥物治療:透過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鎮痛藥或肌肉鬆弛劑減輕症狀。
  • 輔助復健治療:如雷射治療、水療、針灸或電療,有助於舒緩神經壓力與促進肌力恢復。

根據統計,有超過七成接受保守療法的輕症狗狗能恢復正常行走功能。然而,需密切追蹤恢復狀況,若在幾週內未見改善,應考慮轉為手術介入。

手術治療

當狗狗的神經症狀明顯惡化,如無法站立、行走,或出現排尿排便控制喪失,即表示脊髓受到嚴重壓迫,此時建議儘早進行外科手術。常見手術方式包括:椎板切除術、背側椎板切開術、頸椎前方開窗術。

手術目的是移除突出的椎間盤物質,減輕脊髓壓力,避免神經進一步受損。成功接受手術的狗狗中,有超過九成能恢復行走與日常生活功能。若狗狗在手術前仍保有深層痛覺,預後效果相對理想。

然而,若狗狗術前已喪失深層痛覺,則表示脊髓可能已有嚴重不可逆傷害,此類個體的恢復機率明顯降低,約僅有五至六成能重拾行走能力,且有較高風險出現排便或排尿功能不全。

術後復健與長期照護

椎間盤突出手術雖能有效解除脊髓壓迫,但術後的復健與照護是狗狗能否真正康復的關鍵。復原的速度與程度會因神經損傷嚴重性、狗狗的年齡體質、以及飼主的照護配合度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康復期可能從數週至數個月不等。

術後初期,狗狗通常仍無法自行行走,需密切觀察神經功能回復情形,並配合下列復健與日常照護措施:

  • 籠內靜養與限制活動:術後前兩至三週需嚴格籠內休息,避免跳躍、奔跑等行為。休養期間可逐步加入輕量活動,如短距離步行,並依獸醫建議調整活動量,漸進式促進肌力恢復。
  • 膀胱照護與協助排尿:若狗狗術後短期內無法自主排尿,飼主需學習以手法「擠尿」,並確保會陰部保持清潔乾燥,避免尿液滯留導致泌尿道感染。每日記錄排尿情況,並回診時提供獸醫評估參考。
  • 定期復健治療:根據神經功能恢復狀況,獸醫可能會安排物理治療課程,例如水中跑步機訓練、電刺激治療、雷射治療與針灸,藉此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神經發炎並強化肌肉張力。
  • 預防壓瘡與關節僵硬:長期臥床的狗狗容易因壓力集中而產生褥瘡(壓瘡),應定時翻身、更換寢具,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可進行被動式關節伸展運動,以避免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
  • 情緒支持與飼主耐心:手術後的狗狗可能出現焦躁、沮喪、不願進食等情緒變化。飼主需以耐心陪伴,維持規律作息,並給予適當鼓勵。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於身體恢復。

雖然多數接受手術並積極復健的狗狗可望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恢復正常行走與排便控制,但仍有部分個體可能出現輕微後肢跛行、姿勢異常、或排尿排便功能不完全恢復的情況,特別是術前神經損傷較嚴重的個案。

狗狗椎間盤突出可以預防嗎?

雖然椎間盤突出的發生與犬種遺傳、年齡退化及體型結構有密切關聯,目前尚無法完全預防此疾病的發生,但飼主仍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與習慣調整,降低狗狗罹病風險。

以下為寵物健康醫療網整理的預防椎間盤突出建議:

  • 維持理想體重,減少脊椎負擔:過重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使椎體間關節提早退化,提升病變機率。建議飼主依照獸醫建議控制體態,並避免過度餵食高熱量零食。
  • 避免跳上跳下床鋪或沙發:像臘腸犬、貴賓犬等體型較小但活潑的犬種,常因高頻率跳躍而對脊椎造成重複性衝擊。建議使用護欄或圍欄限制高度,或訓練狗狗改用較安全的方式上下床。
  • 使用樓梯或斜坡輔助上下高處:市面上有販售專為寵物設計的階梯與緩坡,能有效減少關節與脊椎負擔,是高齡犬或短腿犬的良好輔具。
  • 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與頻率:長期上下樓梯會對胸腰椎段造成壓力累積,建議飼主盡量在平面空間活動,必要時可使用抱托方式輔助。
  • 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年滿五歲以上或屬高風險品種的狗狗,建議每年至少一次接受完整健康檢查,必要時加做神經學評估或影像學檢查,以提早發現椎間盤退化或脊椎異常。

椎間盤突出雖然是一項讓飼主感到焦慮與無助的疾病,但只要能及早辨識症狀、迅速就醫診斷,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與術後照護,大多數的狗狗都有良好的復原潛力。

無論選擇保守療法還是手術治療,飼主的耐心、細心與持續陪伴,都是狗狗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面對術後復健的挑戰,請記得——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值得肯定的努力成果。

參考資料

寵物健康醫療網LOGO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