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或貓咪生病時,獸醫常常會說「需要打點滴補水」,但輸液治療(Fluid Therapy)真的只是「補水」這麼簡單嗎?事實上,輸液在獸醫內科與急重症醫學中,扮演著關鍵的治療角色。正確的輸液處方與監控,不僅能迅速穩定病情,還能大幅提高預後成效;反之,若操作不當,反而可能導致液體過量或電解質失衡,造成新的併發症。
本文根據《2024 AAHA犬貓輸液治療指引》,帶您了解正確的寵物輸液觀念,適用情境、輸液種類與注意事項,幫助飼主與獸醫團隊共同守護毛孩健康。
文章目錄
什麼是輸液治療?為什麼犬貓需要輸液治療?
輸液治療是指透過靜脈、皮下或口服等方式,為狗狗或貓咪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調整體液平衡,以支持其生理功能、促進代謝穩定、維持器官灌流與正常細胞運作。
輸液治療適用的臨床情況
犬貓需要輸液的常見情境包括:
- 脫水:由於嘔吐、腹瀉、食慾不振或發燒導致體液流失。
- 低血容量與休克:如創傷、大量失血或急性出血引發的循環灌流不足。
- 手術與麻醉期間的液體支持:麻醉藥物常造成血管擴張與血壓降低,需維持組織灌流。
- 慢性腎臟病:需透過長期輸液協助腎臟代謝廢物與穩定水電解質平衡。
- 中毒處理:藉由增加尿量協助排出體內毒素。
- 電解質異常:如高鈉、低鉀或代謝性酸中毒等情況。
- 重症病患支持:如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呼吸窘迫症候群等。
關於輸液治療常見3個錯誤觀念
在實際寵物照護過程中,不少飼主對於輸液治療仍存有一些錯誤觀念,這些誤解若未及時釐清,恐怕會延誤病情甚至導致反效果。以下是臨床常見的幾項迷思:
錯誤觀念一:所有需要輸液的狗狗都打兩倍維持量就好
所謂「兩倍維持量」(twice maintenance)是過去部分教科書或診所為求簡便而使用的通則,但事實上,每一隻動物的水分與電解質需求都不同。若固定使用兩倍維持量輸液,對於輕度脫水或已接近體液平衡的動物來說,可能造成液體過多與電解質失衡;而對於重度低血容量或休克病患來說,則遠遠不足以回復灌流與穩定生命徵象。因此,AAHA指引強調,每一筆輸液處方都應依據患者當下的體液狀況與診斷目標量身設計,不可一體適用。
錯誤觀念二:打點滴可以強迫排毒,加速清除體內毒素
不少飼主在動物誤食藥物、中毒或感染時,希望透過大量輸液「強迫利尿」,加快毒素排出。然而,這種觀念在部分情況下不但無效,甚至危險。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中毒為例,這類藥物多半與血漿蛋白高度結合,單靠增加尿量並不能有效促進藥物排除,反而可能因輸液過度導致水中毒、低鈉血症或肺水腫等併發症。因此,對於中毒病患應根據毒物特性與代謝途徑,採取針對性的處理方式,如活性碳、特定拮抗劑或腎功能支持,單靠強迫輸液並不具解毒效果。
錯誤觀念三:生理食鹽水最安全,任何情況都可以使用
0.9% NaCl(生理食鹽水)是最常見的等張溶液之一,但這不代表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佳輸液選擇。長期或大量使用生理食鹽水,容易導致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尤其是對腎功能受損或有酸鹼不平衡的動物更為不利。在這類情況下,選擇含緩衝劑的等張液體(如:Lactated Ringer’s),可幫助維持體內酸鹼穩定、減輕腎臟負擔。
(延伸閱讀:生理食鹽水與乳酸林格氏液比較(Compare Normal Saline With Lactate Ringers))
從體液分布看懂「打點滴」:為什麼輸液不等於把水灌進體內?
多數人會以為,給動物打點滴就是單純「補水」,但實際上,輸液治療的關鍵在於調節體液在不同區域的分布與功能。
狗狗與貓咪體內約有 60% 的體重是由水分組成,這些水分分布於三大主要空間:
體液區域 | 占總水量的比例 | 功能簡介 |
---|---|---|
細胞內液 | 約 67% | 維持細胞代謝、酵素活性與養分儲存,是細胞存活的基本條件。 |
組織間液 | 約 25% | 介於細胞與血管之間,負責營養交換與廢物運輸。 |
血管內液 | 約 8% | 又稱血漿,是維持血壓、灌流量與氧氣輸送的關鍵體液。 |
液體在體內怎麼流動?靠「張力」與體液動態決定
體液之間並非各自獨立,而是根據不同情況不斷交換流動,這種轉移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 輸入液體的張力
- 動物當下的體液與血管狀態
以最常見的「生理食鹽水(0.9% NaCl)」為例,生理食鹽水屬於等張溶液,當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後,約有 25% 會留在血管內,其餘 75% 會擴散至組織間液。這代表,若目的是迅速提升血壓(如:處理休克),就必須使用足夠劑量,並根據情況選擇更具擴容效果的液體,例如高張鹽水或膠體溶液。
此外,當血管通透性增加(如:敗血症、燒傷、嚴重發炎)或血漿蛋白降低時,液體更容易從血管外滲入組織,造成水腫與胸腹腔積液。這些因素都必須納入輸液處方考量中,否則可能「補了卻沒補到位」。
犬貓輸液治療三階段
臨床上依照動物的體液狀況與治療目標,可以將輸液治療明確劃分為三個階段:復甦、補充與維持。
第一階段:復甦
當動物因休克、急性失血、嚴重脫水或嚴重低血壓而出現灌流不足時,需立即給予「復甦性輸液」。這類病患若未及時介入輸液,恐會進一步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根據指引建議:
- 犬隻:初始建議給予 15–20 mL/kg 的等張緩衝晶體溶液(如: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靜脈快速輸注。
- 貓咪:則建議給予 5–10 mL/kg 緩慢靜脈輸注,並特別強調須密切觀察呼吸音、心跳與血壓,避免液體過載。
第二階段:補充
當病患出現慢性脫水情形(例如:長期腹瀉、嘔吐、發燒、慢性疾病等),則需進行「補充性輸液」以補回失去的水分與電解質。此階段目標並非緊急搶救,而是穩定、溫和地將體液逐步調整回正常範圍。
建議的輸液時間為 12–24小時,讓細胞外與細胞內液得以均衡調整。補充量的計算公式為:
補充液體量(公升)= 體重(kg) × 脫水程度(%)
例如,一隻10公斤、估計脫水8%的狗狗,需補充約0.8公升的液體(10 × 0.08 = 0.8 L)。
脫水程度可透過臨床觀察判斷,如皮膚彈性減弱、眼球輕度凹陷、口腔黏膜乾燥等現象。此階段輸液也常搭配血液檢查(如:鈉、鉀、氯離子濃度)進行調整。
第三階段:維持
當動物雖已回復血液循環與水分平衡,但因病情仍無法自發進食或喝水(如:術後恢復期、慢性病住院期間、長期厭食等),則需進入「維持性輸液」階段。此階段的輸液目的是維持基礎水分與電解質需求,防止再度脫水或代謝失衡。
維持量的計算會根據個體年齡、活動量、體重與臨床狀況調整,一般來說:
- 小型犬或貓每日所需維持液體量約為 40–60 mL/kg/day
- 幼齡、老年、腎臟病或其他特殊狀況病患需根據生理狀態進行微調
此階段不僅著重於液體補充本身,也須考慮電解質的精準補充(如:鉀、鈉、鎂)與酸鹼平衡,避免使用過量導致水腫、低鈉血症或心臟負擔增加。
如何選擇合適的輸液種類?
根據AAHA指引,輸液的選擇應根據病患的生理狀況、治療階段(如:復甦、補充、維持)以及特定疾病風險因子加以調整。目前臨床常用的輸液類型可大致分為晶體溶液與膠體溶液兩大類。
晶體溶液(Crystalloids)
晶體溶液為最常使用的輸液類型,其根據電解質濃度與滲透壓不同,分為以下幾種:
▌等張晶體溶液(Isotonic solutions)
如 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乳酸林格氏液)、Plasma-Lyte A 等,為目前臨床最常用於復甦與脫水補充階段的液體。這類液體的鈉濃度與細胞外液相近,能有效維持血管內液量與電解質平衡。由於含有緩衝劑,對於代謝性酸中毒患者具有調節酸鹼作用的附加好處。
▌低鈉維持液(Maintenance fluids)
如 Normosol-M、Plasma-Lyte 56,此類液體設計用於長期住院病患的日常液體與電解質需求維持,其鈉離子濃度較低、鉀離子比例較高,更貼近動物每日基礎代謝所需。若使用等張液長期作為維持液,可能需另外補鉀以防低血鉀症。
▌高張鹽水(Hypertonic saline)
常見濃度為 3% 或 7.2% NaCl,適用於緊急狀況下迅速提升血壓與血管內容量,如休克或顱內壓升高等情況。高張鹽水會快速從細胞外液拉取水分進入血管內,但僅能暫時維持效應,因此多搭配等張液使用,且不建議用於慢性輸液或脫水補充。
膠體溶液(Colloids)
膠體溶液內含大分子物質(如:澱粉、蛋白質),能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提升血管內液體停留時間。常用膠體溶液包含:
- 膠體溶液合成膠體:膠體溶液如 Hydroxyethyl starch(HES)
- 膠體溶液天然膠體:膠體溶液如人血漿、白蛋白製劑、全血
膠體溶液適用於需要維持血管內壓力但限制液體總量的重症病患,例如:低蛋白血症、敗血性休克、重大手術後低血壓狀態。然而,部分研究指出,長期或高劑量使用合成膠體可能增加腎臟損傷與凝血異常風險,因此使用時需審慎評估,並密切監測腎功能與凝血參數。
不同病況下的特殊輸液處理建議
在某些特殊疾病情境下,輸液的策略必須進一步個別化,避免因輸液錯誤而導致併發症。
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排水與電解質調節功能下降,對液體補充的耐受性較差。此類病患的輸液應以緩慢、分段、量化方式進行,並搭配定期生化檢查(如:BUN、Creatinine、電解質)監控反應。
對於病情穩定但無法自行攝水的慢性腎病寵物,亦可在獸醫師評估後採用膠體溶液皮下輸液膠體溶液方式,讓飼主在家中每日補充所需液體,有效提升生活品質並延緩病情惡化。
麻醉與術中輸液
健康犬貓進行短期麻醉手術時,麻醉藥物可能導致血管擴張與短暫性低血壓,因此在手術期間適度輸液有助於維持灌流與血壓穩定。
AAHA建議麻醉期間靜脈輸液速率為:
- 膠體溶液犬隻:膠體溶液約 5 mL/kg/hr
- 膠體溶液貓咪:膠體溶液約 3–5 mL/kg/hr
術後應盡早恢復自發進食與飲水。若術後仍無法進食,則可持續短期靜脈或皮下維持液支持,直到動物恢復正常口服攝取能力。
對於已知有心臟病或腎病風險的病患,術中輸液應嚴格控制劑量與速度,避免液體過量導致心肺併發症。
重症感染或敗血症
當狗狗或貓咪出現嚴重感染,甚至進展為敗血症時,體內的血管通透性會明顯增加,使得液體容易從血管內滲漏到周圍組織。這會導致血壓下降、器官缺氧,甚至引發生命危險。
在這類情況下,輸液雖然至關重要,但更需謹慎處理。過度輸液可能讓液體累積在肺部或腹腔,造成肺水腫或腹水,使情況更加惡化。因此,醫療團隊會採取「目標導向輸液策略」,也就是依據動物即時的身體反應,精準調整輸液的速度與劑量。
獸醫師會透過以下幾項重要的生理監測數據,來判斷輸液效果:
- 中央靜脈壓: 反映血管內的壓力,幫助評估液體是否足夠。
- 血乳酸濃度: 過高的乳酸代表組織缺氧,是敗血症常見指標。
- 尿量變化: 尿量減少可能代表腎灌流不足或體液仍未補足。
- 血壓與心跳: 持續偏低或過快的心跳,表示循環尚未穩定。
- 下腔靜脈塌陷指數: 透過超音波觀察靜脈變化,判斷體液是否過多或不足。
簡單來說,對於重症動物而言,輸液不是「多就好」,而是要「剛剛好」。不應只依體重套用標準劑量,或只是「先補看看」,否則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甚至導致液體滯留,進一步惡化病情。
液體過量的風險:補太多也可能變成負擔
雖然輸液治療對於許多病況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支持方式,但輸液「不是越多越好」。當液體輸入過量時,反而可能引發一系列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特別是在小型犬、貓咪或有心肺、腎臟疾病的動物身上,更需謹慎評估與監控。
臨床上常見的液體過量風險包括:
- 肺水腫與胸腔積液: 當液體滲入肺部或胸腔,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咳嗽、甚至缺氧。
- 低蛋白血症惡化: 血中蛋白過低會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使液體更容易從血管滲出到組織間,形成水腫。
- 心臟負擔增加、導致心衰竭: 大量液體進入血管,會讓心臟工作量倍增,對原本就有心臟疾病的動物更是一大風險。
- 水中毒與意識混亂: 體內電解質被稀釋,特別是鈉離子濃度過低,可能引發神經症狀,如虛弱、癲癇、嗜睡甚至昏迷。
因此,獸醫師在進行輸液治療時,會搭配一系列嚴格的監測指標,以確保輸液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這些監測項目包括:
- 心跳與呼吸速率: 若過快,可能是液體過量或肺部壓力增加的早期警訊。
- 體重變化: 體重每日上升過快可能代表體液滯留。
- 尿量: 是觀察腎臟灌流與體液平衡的直接指標。
- 肺部聽診: 若出現濕羅音,需警覺肺水腫。
- X光與超音波檢查: 可視化檢查胸腔與腹腔是否有液體積聚,並評估心臟與血管狀態。
皮下輸液與口服補水也是好選擇
對於某些病情穩定、脫水程度輕微,或暫時無法建立靜脈通路的犬貓,除了靜脈輸液外,皮下輸液與口服補水也是安全且有效的替代方式。這些方式不僅能持續提供水分與電解質支持,部分情況下甚至可由飼主在家中協助執行,有助於延續治療並減少住院壓力。
皮下輸液是將液體注入皮膚下方的組織空間,由體內自然吸收。此方式特別適合以下情況:
- 慢性腎臟病患需要長期穩定補水
- 怕針、性格緊張或血管條件不佳而無法留置針的動物
- 出院後持續追蹤治療、控制脫水的居家支持
一般建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 20–30 mL,每日給予一次或兩次,液體類型多以等張晶體液為主。施打位置通常選擇肩胛骨或背部皮下,注射後會暫時形成「液包」,通常在數小時內自行吸收。
經獸醫師指導並確認動物能安全接受後,飼主可在家中自行操作皮下輸液,提升治療連續性與毛孩舒適度。
(延伸閱讀:幫狗狗打皮下點滴操作方式與注意事項)
當動物仍有一定吞嚥能力,或已安裝鼻胃管、食道管等輔助進食裝置時,口服補水也是有效的補液方式之一。口服液體不僅補充水分,也能選擇含電解質的產品(如電解質粉、犬貓專用補水液),或使用高水分比例的液態飲食輔助攝取。
口服補水方式適用於:
- 輕度脫水
- 正在恢復食慾或術後穩定期的住院病患
- 無法接受針劑輸液但仍可經消化道補充水分的情況
不過須注意,口服補水無法即時改善重度脫水或休克,在這類緊急情況下仍須優先以靜脈輸液處理。
輸液治療是獸醫臨床中的基礎卻也高度專業的技術。正確診斷體液狀態、精準選擇液體種類與劑量、搭配嚴密監控,才能避免過度與不足的風險。
飼主若發現毛孩出現脫水、精神不振、無法進食等情況,應儘早就醫,由獸醫師進行全面評估與適當輸液治療,才能真正為牠們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