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耵聹腺囊腫(Feline Ceruminous Cystomatosis),又稱頂漿腺囊腫(Apocrine Cystadenomatosis),是一種罕見的非腫瘤性皮膚疾病。這種疾病主要影響貓咪耳道的耵聹腺,形成多個藍灰色或紫色的囊腫,這些囊腫可能出現在耳廓內側、外耳道開口處,甚至延伸至耳道內部。
目前認為耵聹腺囊腫與先天性因素、老化退化或年齡相關的組織變化有關,並非惡性腫瘤。這種疾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貓咪,但較常見於中老年貓,且阿比西尼亞貓、波斯貓可能有較高的發生率。此外,雄性貓的發生率略高於雌性貓。
文章目錄
貓咪耵聹腺囊腫的臨床症狀與診斷方式
耵聹腺囊腫的臨床表現相當明顯,主要以以下症狀為主:
- 耳朵內側或耳道開口處可見多顆藍灰色或紫色囊泡:這些囊泡可能為單獨存在或互相融合成群。
- 囊腫破裂時會流出黃褐色至黑色的黏稠液體,這些分泌物可能造成耳朵髒污,甚至引發異味。
- 通常不會引起疼痛或發炎反應,但當囊腫增生並阻塞耳道時,可能導致耳垢堆積,使耳朵自我清潔機制受損。這樣的環境會促進細菌與酵母菌生長,進而引發繼發性外耳炎,出現搔抓、甩頭、耳朵分泌物增多等症狀。

獸醫可以透過臨床檢查初步診斷耵聹腺囊腫,因為其外觀相當典型。然而,當囊腫較小或尚未明顯時,可能會與黑色素瘤或血管腫瘤混淆。因此,診斷的方法包括:
- 耳鏡檢查:確認囊腫的位置與大小,評估是否影響耳道通暢性。
-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抽取囊腫內的液體進行顯微鏡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
- 組織病理學檢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分析,確定是否為耵聹腺囊腫。病理結果通常顯示腺體組織內有多個囊狀結構,內含分泌物。
貓咪耵聹腺囊腫的治療與管理方式
保守觀察
若囊腫未影響耳道功能,也未引發發炎或感染,則可以選擇定期觀察。許多貓咪的囊腫雖然外觀明顯,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因此無需立即處理。飼主可以透過定期清潔耳朵,避免耳垢堆積,以降低繼發性感染的風險。
雷射手術移除囊腫
當囊腫增生至影響耳道通暢,或導致反覆發炎時,獸醫通常會建議進行移除手術。
- 二氧化碳雷射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其優點包括:
- 精確燒除囊腫,降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減少疤痕形成與耳朵變形的風險。
- 術後恢復快,較少併發症,許多貓咪術後可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 傳統手術切除:適用於較嚴重或深層的囊腫,但可能導致耳朵形狀改變,術後需較長的恢復期。
- 冷凍治療與化學燒灼:對於較小的囊腫,也可使用液態氮冷凍或化學藥劑燒灼,使囊腫壞死並脫落。
繼發性外耳炎的治療
如果囊腫導致耳朵感染,獸醫可能會開立:
- 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如酮康唑、克黴唑)來治療耳道感染。
- 耳朵清潔液幫助去除耳垢與分泌物。
- 若貓咪因耳道阻塞而持續發生外耳炎,可能需要考慮進一步的手術,例如全耳道切除術(Total Ear Canal Ablation, TECABO),但這僅適用於極端嚴重的病例。
預後與飼主照護建議
耵聹腺囊腫雖然不是惡性疾病,但若影響耳道健康,仍需及時治療。經過雷射手術或適當的醫療處置,大多數貓咪的病情可獲得良好控制。然而,部分貓咪可能在術後數年內出現新囊腫,因此飼主需定期檢查貓咪的耳朵狀況。
飼主照護建議
- 定期檢查耳朵:每週查看貓咪的耳朵內側與耳道開口處,是否有囊腫增生或異常分泌物。
- 保持耳道清潔:使用溫和的耳朵清潔液,每週清潔耳道,減少耳垢堆積與細菌感染風險。
- 注意貓咪行為變化:如果貓咪出現頻繁搔抓耳朵、甩頭、耳朵發臭等異常行為,應立即就醫。
- 手術後護理:若貓咪接受雷射手術或其他治療,應按照獸醫指示使用藥物,並避免貓咪過度舔舐耳朵,以防感染或延遲癒合。
透過定期檢查、適當清潔及必要時接受雷射治療,大多數貓咪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飼主應與獸醫密切合作,確保貓咪的耳朵健康,讓牠們遠離不適與併發症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