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飼主來說,家中毛孩亂咬家具、鞋子甚至電線的行為,令人又氣又無奈。但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咬東西」其實是狗狗探索世界、釋放壓力以及維持牙齒健康的天生行為。
對幼犬來說,從出生約12週起,進入換牙期時會感到牙齒搔癢不適,因此會更頻繁地咀嚼各種物品。而即便是成年犬,也可能因為壓力、無聊、分離焦慮或缺乏刺激,而發展出「破壞性咀嚼(destructive chewing)」的行為。
文章目錄
找出狗狗亂咬東西的根本原因
狗狗咬東西不一定是「壞行為」,了解咀嚼背後的動機,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1. 正常的探索與牙齒保健需求
咀嚼是狗狗與生俱來的天性,不論是野外生存還是在家庭中生活,咬東西能幫助牠們強化下顎肌肉、維持牙齒清潔。根據行為學研究,野外犬隻花大量時間咀嚼獵物,而現代家庭犬若長期只吃乾飼料,這類本能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轉而咬破家具、鞋子或枕頭來釋放積壓的咀嚼慾望。
2. 幼犬換牙期的不適
幼犬約在12週大進入換牙期,至6個月大為止會經歷牙齒脫落與新牙長出,此過程中牙齦會感到癢或不適,導致咀嚼慾望特別強烈。若此階段未提供適當的咀嚼物,幼犬很容易亂咬家具或衣物以紓解不適。
3. 無聊與缺乏刺激
當狗狗缺乏日常活動、互動遊戲或外出散步時,容易感到無聊與焦慮,進而發展出「自我刺激」行為,如過度咀嚼、拆解物品等。
在缺乏精神與體能刺激的情況下,狗狗會主動尋求替代性娛樂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咬東西」。尤其是長時間獨自在家的狗,更容易表現出破壞性咀嚼行為。
4. 分離焦慮或情緒壓力
部分狗狗會在主人外出後開始大肆咬物,這往往與「分離焦慮」有關。這類狗狗會在獨處時出現明顯焦躁反應,例如吠叫、哀鳴、徘徊、啃門邊、甚至亂便尿。咬東西成為牠們釋放焦慮情緒的出口。
5. 營養不足或飢餓感
若狗狗正處於減重飲食控制,或飲食中營養分配不均,可能會因飢餓感或對食物的渴望而咬破垃圾袋、食物包裝、甚至含食物氣味的衣物。尤其對嗅覺敏銳的犬種來說,殘留氣味常會成為引發咀嚼的誘因。
破解狗狗亂咬行為的5個實用對策

狗狗愛咬東西雖然是天性,但透過適當的行為引導與環境調整,可以有效控制發生頻率。以下是經動物行為學研究與獸醫建議歸納出的實用做法:
1. 提供安全且有吸引力的咀嚼物
咀嚼需求無法被滿足時,狗狗才會轉而破壞家具或日用品。主動提供適當的咀物品,可以轉移其注意力。
建議依照年齡、體型與咀嚼力選擇合適的的咀嚼物,包括:
- 冷凍濕毛巾或冷藏玩具,可舒緩幼犬換牙期的不適
- 天然可食性咀嚼物,如牛皮骨、豬耳朵、乾燥內臟、牛尾骨
- 食物填充玩具可延長進食時間並刺激思考
- 堅固耐咬的玩具(如:橡膠製咬環、繩結玩具),適合成犬或強烈咀嚼需求的狗狗
2. 建立「可咬」與「不可咬」的界線
狗狗無法理解「這雙舊鞋可以咬、那雙新鞋不行」的區別,因此應徹底避免混淆訊號。家中任何不希望被咬的物品(如:鞋子、電線、衣物、垃圾)都應妥善收納。
當狗狗咬錯物品時,應以平穩語氣發出「欸欸」或「不行」,並立刻用玩具替換,當牠開始啃玩具時立即給予正向獎勵(稱讚或零食)。這種「替代行為+即時強化」的方式能快速建立行為連結,是訓練中的關鍵原則。
3. 使用防咬劑輔助訓練
對於重複被啃咬的家具或電線等高風險物,可噴塗市售寵物專用的「防咬噴劑」。其苦味可產生條件反射,讓狗狗嗅到氣味就自動遠離。
首次使用時,建議先讓狗狗舔一點防咬劑於棉球,觀察是否有厭惡反應(如:吐舌、甩頭、嘔吐)。若反應明確,便可以在指定物品上塗抹2至4週,作為訓練輔助,但須搭配「提供可咬替代物」才能有效。
4. 豐富日常生活與心理刺激
狗狗在感到無聊或壓力時,可能以亂咬行為釋放情緒。因此,日常活動的豐富性與規律性,是避免問題的根本策略。
建議每日至少包含以下活動:
- 戶外散步與自由奔跑時間
- 鼻子嗅聞遊戲
- 與主人進行拉扯遊戲、追球遊戲
- 食物益智玩具或填充玩具
- 與其他犬隻適當社交
這些活動能有效降低破壞性咀嚼的機率,並促進狗狗的身心平衡發展。
5. 幼犬與新犬應限制活動範圍
當狗狗尚未學會居家規則前,建議在無人看管時採取「有限活動空間」策略。例如:
- 使用圍欄、寵物門、或空房間設為專屬區域
- 裡面提供多樣安全玩具與咀嚼物
- 移除任何電線、鞋子、紙類、化學品等危險物品
這樣做不僅能預防誤咬或誤食,亦有助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當狗狗逐漸成熟且行為穩定後,再慢慢擴大牠的活動空間。
錯誤管教會讓情況更糟!5種常見NG做法要避免
許多飼主在面對狗狗亂咬東西時,出於急躁或挫折,常使用責罵、打手或其他懲罰性手段,期望狗狗「記住教訓」。然而,從動物行為學角度來看,這些方式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創傷與行為問題。
錯誤方式一:體罰、吼叫或延遲懲罰
無論是拍打鼻子、大聲吼叫,或在事後帶狗去「看牠破壞的東西」並責罵,狗狗都無法理解這些處罰與「咬錯東西」之間的因果關係。牠只會感受到主人的憤怒,進而產生害怕與不信任,甚至在下次咬東西時變得偷偷摸摸或更具破壞性。
錯誤方式二:將物品綁在狗身上以懲戒
有些舊式訓練觀念會建議將被咬壞的物品(如:鞋子)綁在狗身上,讓牠「自我反省」。這種作法不僅沒有教育意義,還可能引發恐懼反應、身體不適或導致行為退化,是不人道的處理方式。
錯誤方式三:用膠帶封嘴
曾有個案將膠帶纏繞狗狗嘴巴,阻止狗狗亂咬東西,但這是極其危險且殘忍的行為。狗狗靠張嘴進行散熱與呼吸,長時間封口可能導致熱衰竭、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錯誤方式四:長時間關籠(超過六小時)
若將狗狗長時間(如:超過6小時)關在籠內,只為防止咬物,會造成壓力累積、運動不足與心理壓抑,反而讓咬東西的慾望更強烈。
錯誤方式五:長期使用口罩限制嘴巴活動
某些飼主為了防止咬物,會讓狗長期戴上口罩或口套。這種方式若非經過行為治療師評估與短時段訓練使用,將導致狗狗無法正常張口呼吸、進食或舔舐,干擾其基本生理行為與情緒表達。
正確觀念的建立是改變的起點
狗狗咬東西的背後通常有其動機與需求,只要透過耐心、科學化的方式引導,大多都能有效改善。記飼主若能主動設計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正向行為誘導,不僅能減少破壞性咀嚼,更能建立信任關係,讓狗狗成為穩定、快樂的家庭成員。
什麼情況該尋求專業協助?
大多數狗狗亂咬督西的問題,只要透過適當引導、環境管理與正向訓練,便能逐漸改善。但若以下情形持續出現,代表單靠家庭訓練可能效果有限,建議儘早尋求專業協助,以避免問題惡化或對狗狗身心造成長期影響。
以下情況建議諮詢專業行為專家:
- 行為問題持續惡化:狗狗無論提供再多玩具與咀嚼物,仍持續破壞家具、鞋子、牆角等,且次數或嚴重程度增加。
- 咀嚼伴隨攻擊性反應:當飼主試圖阻止狗狗咬東西或取走物品時,狗狗出現低吼、閃咬、守衛玩具等行為,代表已牽涉到「資源防衛」或潛在攻擊傾向。
- 出現強迫行為:狗狗反覆進行無目的的舔舐、吸吮、咬尾巴或撕咬毛巾等動作,持續時間長、無法中斷,可能涉及強迫性障礙。
- 明顯分離焦慮症狀:如狗狗在主人外出後咬門、抓牆、破壞物品、吠叫不停,甚至出現便溺失控等脫序行為,已非單純咀嚼問題,而是情緒障礙的表現。
- 曾因咀嚼造成受傷或就醫:如誤食異物、吞食破碎咀嚼物導致腸阻塞、牙齒斷裂等,代表選擇咀嚼物與行為管理方式需進一步專業調整。
- 飼主已感到挫折或無力:若飼主多次嘗試仍未見改善,或影響與狗狗的情感連結,及早尋求協助有助重建良好互動。
可諮詢的專業資源包括三類專家:具備獸醫背景的認證動物行為醫師,能提供醫學與行為問題的整合治療;應用動物行為學家則專長於評估與矯正行為異常,特別適合處理情緒壓力與環境適應問題;而認證專業訓練師則聚焦於人犬互動與行為訓練,協助飼主以正向方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選擇合適的專業人員,可針對不同情況對症下藥,提升行為改善的成效與效率。
狗狗「咬東西」不一定是壞行為,而是需要被理解與妥善引導的自然需求。透過提供安全的咀嚼出口、滿足其心理與身體活動需求,配合一致性的訓練與環境管理,多數狗狗都能學會「咬對東西、不咬錯東西」,成為家中安穩又開心的成員。
參考資料
- Arhant, C., Winkelmann, R., & Troxler, J. (2021). Chewing behaviour in dogs – A survey-based exploratory stud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41, 105372. https://doi.org/10.1016/j.applanim.2021.105372
- ASPCA. (n.d.). Destructive chewing.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Retrieved May 13, 2025, from https://www.aspca.org/pet-care/dog-care/common-dog-behavior-issues/destructive-chewing
- RSPCA. (2024, June 17). My puppy is chewing everything, what should I do? RSPCA Knowledgebase. https://kb.rspca.org.au/knowledge-base/my-puppy-is-chewing-everything-what-should-i-do/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