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突然視力變差?眼底檢查幫你揪出背後原因

寵物年齡計算機

寵物年齡計算機

眼底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操作簡便的影像檢查方式,可協助獸醫評估視網膜、視神經盤與眼底血管的狀況,進一步判斷是否有潛在的系統性疾病或眼部病變。

為什麼貓咪需要眼底檢查?

貓的眼底有多個重要組織,包括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盤和視網膜血管。這些結構一旦受到疾病影響,常可在眼底鏡下觀察到病變。例如:

  • 血壓異常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或剝離
  • 感染性疾病可能導致視網膜或脈絡膜發炎
  • 營養不良或藥物副作用可能造成視網膜退化

因此,眼底檢查不只是眼科檢查的一部分,也是一項具診斷價值的系統性篩檢工具。它可以在貓尚未出現明顯症狀時,就提供早期病變的線索。

眼底檢查怎麼做?檢查流程一次看

在進行貓咪眼底檢查之前,環境的準備是關鍵第一步。由於強光會讓貓咪的瞳孔收縮,影響觀察視野,因此檢查通通常需在燈光昏暗的空間中進行,這樣可以降低反光干擾,也讓瞳孔保持擴張狀態,更方便觀察眼底結構。

為了進一步擴大瞳孔,獸醫通常會使用 tropicamide 的散瞳藥水。這種藥水作用快速,點藥後大約15至20分鐘就會產生效果,瞳孔擴張時間大約可維持3至4小時。雖然散瞳對檢查很有幫助,但並非每隻貓都適合使用。若貓咪本身有青光眼或晶體位置不穩定的問題,散瞳可能會造成眼壓升高或晶體移位,因此獸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使用。

- Advertisement -

檢查時,貓咪通常以胸腹著地的伏臥姿勢躺在檢查台上,由獸醫師助理固定頭部,盡可能減少不適與掙扎,讓眼睛保持穩定,便於觀察。過程中不需麻醉,但過度緊張或活潑的貓可能會需要多一點耐心或短暫休息。

影像取得的方式可以使用傳統的眼底鏡,或是近年普遍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搭配凹透鏡。獸醫會依序觀察眼底的幾個重要區域,包括視神經盤、視網膜血管、視網膜本身以及其下方的色素層。

眼底檢查能發現什麼?4大常見異常與臨床意義

高血壓相關病變

高血壓在中老年貓當中相當常見,尤其是已診斷有慢性腎臟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個體,更容易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當血壓長期超過 180 mmHg,貓咪眼底的微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導致視網膜出血、水腫,甚至視網膜剝離,進而造成突發性視力喪失或完全失明。

眼底檢查常見的異常包括:血管變得異常細小,甚至呈現串珠狀;網膜上出現水腫或小範圍出血;嚴重時可見局部或整片視網膜脫落。這類病變若能早期發現,搭配降壓治療,有機會阻止視力惡化,甚至部分恢復。

感染性腹膜炎(FIP)造成的眼底變化

感染性腹膜炎是由貓冠狀病毒突變後引起的一種嚴重系統性疾病,尤其乾性感染性腹膜炎(非積液型)常影響眼睛與中樞神經系統。

- Advertisement -

當病毒引起眼部發炎時,眼底檢查可能會看到血管周圍出現明顯的滲出物、網膜上出血,或視神經盤出現腫脹與邊緣模糊。這些變化有助於及早懷疑感染性腹膜炎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搭配血液檢查確認診斷。由於早期治療能改善預後,眼底異常往往成為決定治療時機的重要依據。

視網膜退化性疾病

貓咪的視網膜退化可能來自遺傳,也可能與營養不良或藥物副作用有關。部分品種如孟加拉貓、索馬利貓等,可能因遺傳性疾病出現早發性的視網膜萎縮。此外,牛磺酸是貓咪維持視網膜健康不可或缺的胺基酸,若長期攝取不足,也會導致視網膜退化。

某些抗生素(如:enrofloxacin)則可能引起藥物性視網膜毒性。這類病變在眼底下常見視網膜變薄、反光增強,視網膜血管變細,視神經盤則變得黯淡、萎縮。視力損害多為不可逆,但早期發現可協助延緩惡化,甚至避免雙眼完全失明。

感染性脈絡膜–視網膜炎

某些感染性病原,如弓形蟲、隱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會透過血液擴散至眼部,引發脈絡膜與視網膜的發炎反應。視網膜在發炎時常呈現局部反光降低的區域,代表水腫與滲出,有時還會伴隨白色顆粒狀病灶或出血點。慢性病例可能出現色素沉著異常或瘢痕,造成永久性視網膜損傷。這類變化常與其他系統症狀同時出現,例如發燒、體重減輕或呼吸道症狀,因此眼底異常可作為臨床診斷的輔助依據。

(💡延伸閱讀:保護貓咪視力!貓咪飼主需要了解的5大貓咪眼部疾病

哪些貓咪應定期接受眼底檢查?

建議以下情況主動詢問獸醫進行眼底檢查:

  • 貓咪年齡超過7歲,進行年度健康檢查時
  • 已知患有腎臟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突然出現視力異常,如走路撞牆、無法跳上原本習慣的位置
  • 瞳孔無法正常收縮、虹彩變色、眼睛紅腫等症狀
  • 曾接受某些潛在影響視網膜的藥物治療

對於年長、慢性病患或出現疑似視力問題的貓咪,應將眼底檢查納入常規健康管理計畫中,以利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提高整體生活品質與視力預後。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