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飼養寵物鳥的家庭逐漸增多,飼主們越來越重視鳥類的健康與生活品質。然而,在實際飼養過程中,營養不均衡依然是許多疾病的根源。許多看似常見的健康問題,如羽毛品質差、食慾不振或行為改變,背後往往與營養缺乏有所關聯。
文章目錄
鳥類營養缺乏相關疾病
維生素A缺乏症
維生素A是維持鳥類健康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對於免疫系統、上皮細胞修復與再生、黏膜防禦力以及呼吸道與泌尿道健康都有關聯。然而,許多寵物鳥長期以種子為主食,特別是葵花籽、紅黍與其他未經營養強化的種子混合飼料,普遍缺乏足夠的維生素A攝取,長期下來便容易出現維生素A缺乏症。
常見臨床症狀
鳥類出現維生素A不足時,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異常,然而隨著缺乏情形惡化,飼主可能會觀察到以下症狀:
- 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打噴嚏、鼻腔堵塞,以及眼睛周圍腫脹。
- 羽毛與皮膚異常:羽毛失去光澤、變得粗糙,甚至出現拔毛行為。
- 食慾與活力下降:厭食、精神不濟,並可能伴隨呼吸困難。
- 角化病變:嘴喙、眼部、鼻腔內外形成白色的角化斑塊或硬結,影響外觀與進食。
- 反覆感染:維生素A缺乏會使呼吸道與皮膚黏膜防禦力降低,導致慢性鼻竇炎、結膜炎及腳部角化過度等問題反覆發作。
營養與照護改善建議
- 飲食改善為首要關鍵:建議逐步將種子為主的飲食轉換為營養均衡的顆粒飼料。
- 天然補充來源:可選擇天然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食材,例如紅蘿蔔、小南瓜、深綠色葉菜等,視寵物鳥喜好每日適量添加於食物中,有助於肝臟轉化為活性維生素A。
- 醫療補充方式:對於已出現明顯缺乏症狀的鳥隻,可在獸醫師評估下進行維生素A注射治療,並搭配處理已產生的繼發感染或病灶。
碘缺乏與甲狀腺腫大
在常見的寵物鳥品種中,虎皮鸚鵡特別容易出現碘缺乏相關問題,這與牠們長期依賴單一、以種子為主的飲食習慣有關。種子飼料普遍缺乏碘這類微量元素,若長時間攝取不足,容易導致甲狀腺腫大。
當甲狀腺體積變大時,會對鳥類的聲門或氣管造成壓迫,進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常見臨床症狀
- 異常呼吸聲:呼吸時發出「喀喀聲」或明顯喘鳴,有時會伴隨打開喙部呼吸的情況
- 聲音改變:由於聲門受壓,鳥的鳴叫聲可能變得沙啞、微弱或異常
- 精神不濟:活動力下降、嗜睡,甚至出現厭食或體重減輕
- 觸診異常:獸醫在觸診頸部時可能發現甲狀腺腫大或彈性感質地的腫塊
改善與預防建議
預防與改善碘缺乏的重點在於飲食調整與適度補充:
- 改以營養強化的顆粒飼料:選擇市售具營養設計、含碘成分的鳥類專用飼料
- 避免單一種子餵食:長期只餵飼葵花籽、紅黍等種子,不僅缺乏碘,也可能導致多種營養不良,建議多元化飲食結構
- 醫療輔助補充:在獸醫師評估後,可考慮短期補充Lugol碘溶液,使用的時間應遵從專業建議,避免過量導致碘中毒或甲狀腺機能紊亂
鈣、磷與維生素D3不平衡
多數常見的種子(如:葵花籽、紅黍、黍米)普遍鈣含量低、磷含量高、維生素D3缺乏,這樣的飲食結構不僅造成鈣磷比例失衡,也使鈣質無法有效吸收與利用。長期下來容易導致營養性繼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進一步引發骨骼病變、生殖功能障礙,甚至影響神經系統。
常見臨床症狀
- 幼鳥:因骨骼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鈣質缺乏會導致四肢或脊椎變形,並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行走不穩、翅膀或腳部彎曲變形等現象
- 成鳥(特別是非洲灰鸚鵡):這類鳥種對維生素D3與鈣質的需求特別高,缺乏時可能發生低血鈣,臨床表現包括癲癇發作、抽搐、肌肉無力、精神遲鈍等神經系統症狀
- 繁殖期母鳥:鈣質不足會導致蛋殼過薄、產蛋困難、泄殖腔脫垂、蛋滯留等生殖相關問題,影響繁殖成效與母鳥健康
改善與預防建議
有效的預防策略需針對日常飲食與飼養環境進行全方位調整:
- 補充鈣與維生素D3:需經獸醫師評估後,依據鳥種、年齡與症狀嚴重程度,補充適當劑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3
- 提供日照或UVB照明:維生素D3的活化需經由皮膚接受波長290–315 nm的UVB光照。建議每日安排一定時間戶外活動,或在室內設置專用UVB鳥燈。特別是非洲灰鸚鵡,對UVB的依賴程度比其他鳥種更高
- 鼓勵活動與飛行:適度負重活動能促進骨質密度。飼主應提供足夠空間與攀爬結構,例如繩索、斜坡棲木、多點餵食碗設計等,鼓勵鳥兒爬行與飛行,以強化骨骼支撐力
- 避免單一種子飲食:應改以營養均衡的顆粒飼料為主,搭配蔬菜、水果與天然補充來源,建立多元化健康飲食結構
肥胖與脂肪肝
金剛鸚鵡、亞馬遜鸚鵡等中大型鸚鵡,因長期攝取高脂肪種子(如:葵花籽、花生)及缺乏適當運動,極容易出現肥胖問題。這些鳥類因活動空間受限、生活節奏單調,熱量攝取遠大於消耗,長期下來會導致脂肪堆積於腹部與內臟,進而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包括脂肪肝與心血管疾病等。
醫學上,若鳥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即可視為肥胖狀態。此時可能在觸診時發現腹部膨大、胸骨被脂肪覆蓋、活動力下降等情形。
常見臨床症狀
- 呼吸困難:腹腔脂肪壓迫氣囊或肺部,使鳥兒在休息時仍喘氣,甚至出現張口呼吸
- 跛行與腳部問題:過重壓力使關節磨損,增加腳部皮膚炎與關節炎風險,常見走路不穩或單腳站立
- 肝功能異常:脂肪過度沉積於肝臟,導致肝細胞損傷,進而引起肝腫大、膽綠素尿(綠色尿液)、羽毛乾燥無光澤
- 心血管疾病:出現動脈硬化與心臟衰竭,嚴重時可能導致猝死
改善與預防建議
針對肥胖與其併發症,飼主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調整:
- 飲食控制與營養改善:首要措施為減少高脂肪種子的攝取,改以低脂肪、營養均衡的顆粒飼料為主食,並嚴格控制每日餵食量。勿因鳥兒喜好而長期餵食花生、果仁、人類食物或含糖點心
- 豐富飼養環境,促進日常活動量:飼主可透過環境設計促進運動,例如在籠內放置多個食碗,迫使鳥兒移動才能進食,增加走動機會;設置攀爬繩索、平衡木、樓梯等,激發自然的探索與爬行行為;提供具挑戰性的覓食玩具,讓鳥兒在遊戲中燃燒熱量、同時獲得心理刺激
- 鼓勵飛行與日照活動:若條件允許,安排寵物鳥每日進行入飛行活動,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維持肌肉張力與骨骼健康。
鐵蓄積症
此疾病常見於八哥、巨嘴鳥與特定寵物鸚鵡品種(如:吸蜜鸚鵡),主要是因為鐵攝取過量導致肝臟負擔過重,嚴重時可能引發肝硬化或心臟病。
常見臨床症狀
-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腫脹(腹水)
- 綠色尿液(膽綠素尿)、呼吸困難
改善與預防建議
- 使用低鐵飼料
- 避免餵食過量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會增加鐵吸收)
- 根據診斷結果施行放血或使用鐵螯合劑治療
寵物鳥體型雖小,卻擁有極為精細的營養需求,飼主在日常照護中更需細心留意。稍有不慎,便可能因營養失衡而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尤其許多營養缺乏相關疾病在初期常無明顯症狀,當鳥兒出現厭食、活動力下降、羽毛粗糙或色澤改變等現象時,往往已經是健康警訊,應立即諮詢專業獸醫進行評估與診斷,以避免病情惡化。
參考資料
- Hoppes, S. M. (2024). Nutritional diseases of pet birds. MSD Veterinary Manua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21, last modified 2024). Retrieved April 2, 2025, from https://www.msdvetmanual.com/exotic-and-laboratory-animals/pet-birds/nutritional-diseases-of-pet-birds
- Doylestown Veterinary Hospital. (2022). Anorexia and lethargy in birds. LifeLearn Inc. Retrieved April 2, 2025, from https://www.lifelearn-cliented.com/iframe.php?action=view&clinic=4425&rid=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