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設立的水族箱中,常見魚群於飼養初期陸續出現異常甚至死亡的情形,此類現象多數並非由病原體引起,而是與水質尚未穩定所導致的「新缸症候群」(New Tank Syndrome)有關。
新缸症候群並非特定的一種疾病,而是由於水中缺乏足夠硝化細菌,無法有效分解魚類排泄物中的氨(Ammonia)所導致的中毒性反應。當氨與其中間代謝產物亞硝酸鹽(Nitrite)在水體中累積至有害濃度時,魚群便可能出現呼吸急促、食慾減退、體色異常或死亡等臨床表徵,此狀況在水族箱啟用初期最為常見。
文章目錄
為什麼會發生新缸症候群?
新缸症候群發生的核心原因在於「生物過濾系統尚未建立」。在自然水域中,魚類的排泄物會被硝化細菌分解為無害的硝酸鹽。此過程稱為「硝化作用」,需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 氨的累積:來自魚類排泄物與剩餘飼料。
- 亞硝酸鹽形成:氨被亞硝化菌氧化。
- 硝酸鹽生成:亞硝酸鹽再被硝酸化菌轉化為硝酸鹽。
問題在於這些硝化細菌的增殖速度很慢,通常需時4至6週才能建立穩定的群落。相對地,分解有機物的異營性細菌增長迅速,使得氨累積的速度遠快於硝化細菌的處理能力。
新缸症候群的常見症狀
新缸症候群初期的表現可能不明顯,但當毒素累積至一定程度後,魚隻會出現以下症狀:
- 食慾不振
- 體色異常、表皮混濁或黏液增多
- 行為遲緩、浮於水面喘氣
- 死亡(尤其常見於飼養後的第7至10天)
水質方面則會觀察到:
- 氨濃度 > 0.1 mg/L
- 亞硝酸鹽 > 0 mg/L
- 硝酸鹽 > 20 mg/L
這些指標可透過市售水質檢測套件進行監測,亦是獸醫診斷新缸症候群的重要依據。
如何預防新缸症候群?
有效預防新缸症候群的關鍵,在於循序漸進地建立水族箱的生物過濾能力,以下為建議措施:
1. 培養硝化菌群
- 加入既有穩定缸的濾材、水體或底砂。
- 使用市售硝化菌或光合細菌活菌製劑。
- 避免將過濾器曝曬或久置未運作,避免細菌群死亡。
2. 控制魚隻數量與投餵量
- 初期僅放入原預定魚量的10%,並逐週增加。
- 每兩日餵食一次,控制飼料量,以免產生過多氨。
3. 穩定水質條件
- 定期換水,每次不超過總量的1/3。
- 水溫與pH值需與缸內保持一致,pH值建議略偏酸(可減少氨毒性)。
- 若自來水含氨量高,可改用瓶裝水或逆滲透處理水。
4. 輔助措施
- 種植水草,吸收水中銨氮作為養分。
- 使用活性碳或吸氨沸石吸附水中毒素。
如果魚已經中毒該怎麼辦?
一旦檢測發現氨或亞硝酸鹽濃度異常,需立即進行以下處理:
- 換水:立刻更換水族箱中50%水量(前提是pH值變化在±0.5以內),若pH落差大則僅能換1/3水量。
- 穩定水質:持續每日或隔日監測水質,並酌情換水。
- 避免使用抑制氨的化學品:例如某些氨結合劑,可能會抑制硝化細菌生長,反而拖延系統建立。
- 持續投餵但不過量:魚類仍需能量以維持生理運作,禁食反而增加壓力。
新缸症候群是水族飼養過程中最常見且最容易忽略的風險之一,其造成的死亡率高,但只要具備正確認知與細心維護,就完全可以預防。
參考資料
- Jessie Sanders, DVM, DABVP (Fish Practice). (2023, December 15). New tank syndrome in fish. PetMD. https://www.petmd.com/fish/conditions/systemic/new-tank-syndrome-fish
-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Taiwan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2009, May 19). 漁業問答:新水族箱症候群及如何防範?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https://www.tfrin.gov.tw/theme_data.php?theme=qa&sub_theme=fishery&id=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