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經常搔耳、甩頭,甚至出現耳垢異常與異味,飼主可別輕忽,這可能是「耳疥蟲感染」的警訊。耳疥蟲是一種常見寄生於犬隻耳道內的外部寄生蟲,不僅傳染力極強,還可能引發劇烈搔癢、外耳炎,甚至併發嚴重感染。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常被飼主忽略。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耳疥蟲的傳染途徑、臨床症狀、診斷方法與完整治療對策,協助飼主從日常管理中預防毛孩耳朵健康問題。
文章目錄
什麼是耳疥蟲?
耳疥蟲(Otodectes cynotis)是一種常見於貓與狗耳道中的外部寄生蟲,特別偏好在潮濕溫暖的耳道環境中生活。牠們不會像疥癬蟲一樣鑽入皮膚,而是棲息於耳道表面,以耳垢、油脂、皮屑為食,進行繁殖。雖然貓咪是耳疥蟲的主要宿主,但狗狗也可能被傳染,特別是與貓同住或曾接觸戶外動物的犬隻。
耳疥蟲的傳染途徑與高風險族群
耳疥蟲的傳染途徑以直接接觸感染最為常見,例如狗狗與感染耳疥蟲的動物玩耍、共用睡墊或餐碗等,皆可能傳播病原。母犬在懷孕或哺乳期間也可能將耳疥蟲垂直傳染給幼犬。此外,耳疥蟲雖無法在宿主體外長時間存活,但仍可能短暫附著於環境表面,成為潛在感染源。
狗狗感染耳疥蟲的症狀有哪些?

當狗狗感染耳疥蟲時,身體會對寄生蟲的存在產生一系列反應,尤其以耳部的不適最為明顯。耳疥蟲的活動與分泌物會刺激耳道上皮,引發搔癢與發炎反應。
然而並非所有感染狗狗一開始就會表現出症狀,尤其在輕度感染或初期階段,部分狗狗可能完全沒有異常行為,這也使得耳疥蟲感染容易被忽略。
隨著耳疥蟲數量增加或狗狗對其產生過敏性反應,便會開始出現下列典型臨床症狀:
耳部搔癢與頻繁甩頭
耳疥蟲最常引起的症狀便是劇烈的搔癢感。狗狗會不斷用後腳抓耳朵,或將頭部在地面或家具上摩擦,藉此舒緩耳內的不適。此外,許多狗狗會頻繁甩頭,有時甚至因反覆動作導致耳內血管破裂,進一步形成耳血腫,造成耳廓腫脹變形。
耳道分泌物異常
受到耳疥蟲感染的耳道通常會分泌出大量深褐色至黑色的耳垢,外觀類似「咖啡渣」狀,為耳疥蟲的排泄物、蟲卵與脫落的角質組織所組成,常伴隨明顯異味。這種耳垢會阻塞耳道、造成更多刺激,也可能成為細菌與黴菌滋生的溫床。
耳道紅腫發炎
當狗狗因搔癢抓破皮膚,或耳疥蟲分泌物長期刺激耳道,便可能引發外耳炎。此時可見耳道紅腫、滲液,甚至出現抓傷、出血與結痂等病變。若未及時處理,可能進一步發展為中耳炎或慢性耳疾。此外,繼發性感染是常見併發症,需額外使用抗菌或抗黴藥物治療。
飼主一旦發現家中寵物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帶至動物醫院檢查,透過耳鏡與顯微鏡診斷是否存在耳疥蟲感染,及早治療能有效避免病情惡化與交叉傳染。
獸醫師如何診斷耳疥蟲感染?
診斷耳疥蟲最直接的方法為耳鏡檢查與顯微鏡觀察。
獸醫師會使用耳道內視鏡觀察耳道的內部結構,檢查是否有紅腫、過量耳垢、異常分泌物,或直接目視到白色細小、可移動的耳疥蟲成蟲。在一些感染程度較高的個體中,肉眼即可見到耳疥蟲在耳垢中蠕動。然而,由於成蟲數量可能稀少或躲藏在深部耳道,有時光靠耳鏡無法完整評估,需進一步採樣化驗。
為確認是否存在耳疥蟲,獸醫師會使用棉棒取出耳道分泌物或耳垢,滴加礦物油後塗抹於玻片上,再進行顯微鏡觀察。此法可直接觀察到耳疥蟲的不同發育階段,包括蟲卵、幼蟲、若蟲與成蟲。
某些皮膚病如過敏性皮膚炎、自體免疫疾病、異物或腫瘤,也可能引起類似的耳部症狀。因此,若狗狗耳朵狀況異常但顯微鏡未發現耳疥蟲時,獸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是否需進行皮膚刮片檢查、耳道影像學或進一步轉診至皮膚專科,以排除其他潛在疾病。
耳疥蟲感染的治療方式與用藥選擇
耳疥蟲感染雖非致命疾病,但若未妥善處理,除了影響狗狗的生活品質外,還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以下整理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
一、耳道清潔:移除耳垢與分泌物
治療首要步驟為徹底清潔耳道。耳疥蟲所產生的大量耳垢與分泌物會阻礙藥物滲透,降低治療效果,因此需使用寵物專用的耳朵清潔液,輔助軟化與清除異物。獸醫師會先注入潔耳液,再輕柔按摩耳根部,使藥液在耳道內充分作用,最後以棉球將溶出的污垢清除,避免使用棉花棒深入耳道造成損傷。
二、驅蟲藥物治療:殺滅耳疥蟲全生命周期
驅蟲藥物是消除耳疥蟲的關鍵,目前獸醫臨床上最常使用兩大類藥物:
- 局部用藥(滴劑或注射劑):如selamectin與moxidectin,屬於大環內酯(macrocyclic lactones)類驅蟲藥,具高效殺蟲作用,可直接作用於耳疥蟲的神經系統,導致其麻痺與死亡,通常每月投藥一次即可。
- 口服異噁唑啉類(isoxazolines)藥物:如fluralaner、sarolaner、afoxolaner等,除了治療耳疥蟲,對跳蚤、壁蝨等體外寄生蟲亦有效,適合用於多重感染的情況,具有持續性與廣效性。此類藥物通常每1–3個月口服一次,依品牌與劑量而定。
選擇藥物時須依據個體體重、年齡、是否懷孕或哺乳等情況,由獸醫師專業判斷,切勿自行購買使用。
三、控制繼發性感染:搭配耳部用藥
耳疥蟲感染常伴隨耳道內的次發性感染,常見為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黴菌(如:馬拉色菌)。若化驗檢查確定有感染,獸醫會開立含有抗生素與抗黴成分的複方耳用滴劑,飼主應遵照指示,定時投藥並完成整個療程,避免病情反覆或產生抗藥性。
四、全戶治療與環境消毒:防止再感染與交叉傳染
耳疥蟲傳染力極強,即使僅有一隻狗狗發病,其他同住的貓狗也極可能已被潛伏感染。為預防反覆感染,應對所有可感染的寵物同步投藥治療,即使無症狀也需納入控制範圍。
此外,耳疥蟲與其卵可能暫時殘留於寵物常接觸的環境中,因此需徹底進行環境清潔與消毒,包括清洗與高溫烘乾寵物床墊、毛巾、耳刷與玩具等物品。
若使用環境用驅蟲劑,應選擇不含對寵物有毒成分(如:permethrin)的產品,並避免在寵物在場時使用,以保障其安全。
整體治療過程通常需要持續4–6週,才能有效覆蓋耳疥蟲從蟲卵發育至成蟲的完整週期。療程中需定期回診追蹤耳內狀況,確保蟲體完全清除、耳道環境穩定,才能達到真正治癒與預防再發的效果。飼主應積極配合獸醫建議並遵守投藥計畫,方能保障毛孩的耳朵健康與生活品質。
預防狗狗耳疥蟲感染的日常守則
- 定期驅蟲與健康檢查:預防性投藥能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 避免與陌生動物密切接觸:外出時應避免讓狗狗與來歷不明動物接觸。
- 環境定期清潔與消毒:保持居家衛生,可使用對寵物安全的清潔劑。
- 觀察耳部狀況:狗狗若出現異常甩頭、抓耳等行為,應盡速就診。
- 定期耳朵清潔:使用獸醫推薦的耳道清潔液,每週清潔1–2次,有助於預防感染。
耳疥蟲感染治療費用概覽
耳疥蟲的治療費用依照感染程度與治療方式略有差異。常見花費如下:
- 注射驅蟲劑:NT$500–1,000/次
- 外用耳藥與清潔液:NT$300–500/瓶
- 醫師診療與後續追蹤費:視動物醫院收費而定
整體療程約需4至6週以上,直到耳道完全無蟲體與蟲卵為止。
耳疥蟲雖非致命疾病,但其帶來的搔癢與疼痛極大地影響狗狗生活品質。透過及早診斷、系統性治療與正確的居家照護,大多數感染耳疥蟲的狗狗都能完全康復。飼主若能養成定期清潔與預防的習慣,更能有效降低再感染風險,讓毛孩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資料
- Maazi, N., Jamshidi, S., & Hadadzadeh, H. R. (2010). Ear mite infestation in four imported dogs from Thailand: A case report. Iranian Journal of Arthropod-Borne Diseases, 4(2), 68–71. https://www.tums.ac.ir/
- Little, S., & Duncan, K. (2021). Ear mites: Uncovering, treating, and preventing infestations. Today’s Veterinary Practice. https://todaysveterinarypractice.com/parasitology/ear-mites-uncovering-treating-and-preventing-infestations/
- PDSA. (2020). Ear mites in dogs and puppies. People’s Dispensary for Sick Animals. https://www.pdsa.org.uk/pet-help-and-advice/pet-health-hub/conditions/ear-mites-in-dogs-and-pupp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