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_img

狗狗脫毛症的成因與治療方式一次看!狗狗掉毛可能不是換季那麼簡單!

寵物年齡計算機

- Advertisement -

許多飼主在春秋季節都會注意到家裡到處飄著狗狗的毛,這是正常的季節性換毛,無須過度擔心。但如果毛孩的掉毛情況超過平常,出現局部或大片禿毛,甚至伴隨皮膚裸露、發紅、搔癢、皮屑或異味,那就可能不是單純換毛,而是「脫毛症(Canine Alopecia)」的警訊。

脫毛症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反映出體內荷爾蒙失衡、感染,甚至遺傳性疾病,若忽略不處理,還可能惡化成慢性皮膚問題,影響狗狗的健康。

狗狗脫毛症的兩大類型:發炎型與非發炎型

當狗狗出現異常掉毛,並不一定都是單純的季節性換毛現象。臨床上,獸醫師會依照脫毛的外觀特徵與伴隨症狀,將狗狗的脫毛症分為兩大類型:發炎型脫毛症與非發炎型脫毛症。這樣的分類,有助於快速判斷病因與擬定治療方向。

發炎型脫毛症:脫毛伴隨皮膚紅腫、搔癢或脫屑

若狗狗脫毛的部位呈現局部、不對稱分布,且伴隨皮膚紅腫、掉屑、搔癢或皮膚異味,就很可能是罹患了發炎型脫毛症。這類型的脫毛常與皮膚受到微生物感染或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屬於身體對某種刺激物或病原體的發炎反應。

發炎型脫毛症常見原因包括:

  • 毛囊蟲感染:寄生在毛囊內的微小蟲體引起的感染,常見於免疫力較低的幼犬或老犬。
  • 黴菌感染(如:皮膚癬菌):黴菌會侵犯皮膚與毛髮根部,造成局部掉毛與紅斑,且具有傳染性。
  • 細菌性膿皮症:毛囊或皮膚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膿包或結痂,進而導致脫毛。
  • 免疫系統異常(如:Alopecia Areata):狗狗體內的免疫細胞錯誤攻擊自身的毛囊,導致毛髮脫落。

這類型脫毛的特徵是會出現明顯的皮膚異常與不適感,狗狗常會不斷抓癢、舔咬或出現局部紅腫,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惡化成更嚴重的皮膚病。

非發炎型脫毛症:對稱性脫毛、不癢卻悄悄掉毛

非發炎型脫毛症通常是雙側對稱、慢性進行性脫毛,而且狗狗大多不會出現明顯癢感或皮膚紅腫。由於缺乏刺激性症狀,特別容易被飼主忽略,直到脫毛範圍明顯擴大才注意到。

非發炎型脫毛症常見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非發炎性脫毛症原因一、內分泌失調

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庫欣氏症,這些疾病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平衡,進而干擾毛囊正常運作,使毛髮停止生長並逐漸脫落。

▌非發炎性脫毛症原因二、毛囊發育異常

部分狗狗因為先天性基因缺陷,毛囊結構異常,無法正常生長健康毛髮。例如「色素稀釋性脫毛」就是一種毛囊發育異常,常見於毛色較淡的品種,如臘腸狗、威瑪犬等。

▌非發炎性脫毛症原因三、毛囊生長週期中止

又稱「Alopecia X」,是毛髮在某一階段停止生長,無法進入下一個週期,自然脫落後無法再長回,常見於博美、哈士奇等犬種。

狗狗的毛髮並不是一直不斷持續生長,而是存在一個固定的「毛囊生長週期」。這個週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轉換都會受到體內激素、基因、環境等因素的調控:

  1. 生長期(Anagen):毛髮活躍生長的階段,是毛髮最長最濃密的時期。
  2. 退化期(Catagen):毛囊逐漸縮小,毛髮停止生長,準備進入靜止狀態。
  3. 休止期(Telogen):毛囊處於休息階段,毛髮不再生長,但暫時還留在皮膚上。
  4. 脫落期(Exogen):舊的毛髮脫落,新的毛髮會在健康情況下從毛囊中再生長出來。

然而,當毛髮的生長週期被打亂時,就會發生掉毛卻遲遲不長回來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毛囊週期中止。因毛髮生長週期無法重啟,使得毛髮不再進入生長期,導致外觀上出現大片、對稱性的禿毛區。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患有內分泌異常的狗狗,也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失衡或壓力有關。

內分泌異常與脫毛的關係

當內分泌系統出現異常,會干擾毛囊的正常生長週期,讓毛髮停留在休止期或退化期無法進入新的生長期,進而導致漸進性且對稱性的脫毛。

以下是幾種常見與非發炎型脫毛密切相關的內分泌疾病:

  •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甲狀腺低下中老年犬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由於甲狀腺分泌的荷爾蒙負責調節新陳代謝,當功能下降時,會造成毛髮生長速度變慢、毛囊週期延長,毛髮開始大量脫落。
  • 庫欣氏症:庫欣氏症是因為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多,影響全身代謝與毛囊生長。皮質醇會抑制毛囊再生能力,促使毛髮提前進入休止期,造成大片脫毛。
  • 性激素失衡:性激素在調節毛囊週期中也扮演一定角色。未結紮的成年犬隻或接受過荷爾蒙治療的狗狗,若出現睪酮或雌激素濃度異常,可能會影響毛髮生長。

要確認是否為毛囊週期中止,除了觀察脫毛型態,還需進一步透過荷爾蒙檢測、皮膚切片或毛囊鏡檢查來評估毛囊是否停滯於靜止狀態。部分犬種,如博美犬、哈士奇、秋田犬等,屬於高風險族群,特別需要密切留意毛髮變化。

▌非發炎性脫毛症原因四、先天或遺傳性禿毛

某些品種如中國冠毛犬、墨西哥無毛犬天生缺乏部分毛髮,這是基因遺傳的自然表現,並不代表罹患脫毛症。但也有些個體在出生後數週至數月內出現異常掉毛,這可能與潛在基因缺陷有關。

非發炎型脫毛的治療困難點在於病因多與內在代謝或遺傳因素有關,症狀進展緩慢但持續進行,若不透過抽血、荷爾蒙檢測或皮膚切片檢查,往往難以準確找出根本原因。

脫毛的位置與對稱性是診斷脫毛症關鍵

判斷狗狗脫毛類型的第一步,就是觀察脫毛的範圍與對稱性。例如:

  • 若為局部且不對稱的脫毛,多半與發炎或感染有關。
  • 若是對稱性脫毛且無搔癢,則需懷疑非發炎型脫毛症,如內分泌疾病或遺傳問題。

此外,犬種、年齡、毛色與毛質特性也是鑑別診斷的重要依據。例如:

  • 博美犬、哈士奇容易罹患 Alopecia X
  • 臘腸狗、威瑪犬則常見色素稀釋性脫毛
  • 柯基、吉娃娃則容易發生季節性脫毛

狗狗脫毛症有哪些治療方式?毛髮有機會長回來嗎?

狗狗出現異常脫毛時,許多飼主都會擔心:「這樣毛髮還能長回來嗎?」其實,大多數脫毛症在確定病因後,透過正確診斷與對症治療,都有機會控制病情,甚至讓毛髮重新生長。不過,由於脫毛背後的原因可能涉及感染、免疫、內分泌或遺傳等多重因素,因此治療策略必須根據誘發原因針對個案進行治療規劃。

1. 發炎型脫毛症:控制感染與減少發炎是治療主軸

因感染或免疫異常引起的發炎型脫毛,治療重點會放在清除病原與穩定皮膚狀態。依據不同病因,獸醫師可能會採用以下方式:

  • 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用於治療細菌性膿皮症或皮膚黴菌感染,可口服或外用。
  • 止癢與抗發炎藥物:包括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或局部藥膏,幫助減輕搔癢與皮膚紅腫。
  • 驅蟲藥(針對毛囊蟲):如診斷為毛囊蟲感染,需使用特定的體外抗寄生蟲藥物持續數週。

2. 非發炎型脫毛:調整體內平衡、活化毛囊功能

非發炎型脫毛常與內分泌失調或毛囊週期異常有關。治療方向主要是恢復毛囊正常週期與營養供應,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內分泌調整:

  • 若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透過補充甲狀腺素(如:Levothyroxine)改善新陳代謝與毛髮生長。
  • 若為庫欣氏症,則需依病因使用藥物抑制皮質醇過量分泌,並定期監測激素濃度。
  • 外用生髮劑:
    • 某些季節性或輕度毛囊週期異常的個案,可使用褪黑激素(Melatonin)來刺激毛囊進入生長期。
  • 營養補充與皮膚支持療法:
    • 飲食中加入Omega-3脂肪酸、維生素E、鋅、必需胺基酸等營養素,有助抗氧化、減少發炎並維持毛囊與皮膚健康。
    • 可選擇獸醫推薦的皮膚營養配方飼料或專門補充品輔助調理。
  • 環境與壓力調整:
    • 某些犬種(如:哈士奇、秋田犬)對日照時間變化較敏感,容易在冬季出現脫毛(因光照不足影響褪黑激素及相關激素的分泌)。適度增加陽光照射或使用日光燈調整光照週期,有助穩定毛囊週期。
    • 避免環境突變或長期壓力,頻繁搬家、長期單獨在家、飼養空間狹小等因素也可能誘發脫毛。

狗狗脫毛症的預後與日常照護建議

狗狗脫毛症的預後情況取決於病因的種類與控制情形。若屬於可治療的感染性或內分泌性脫毛症,只要及早診斷並配合療程,大多能在數週至數月內看到毛髮重新生長。然而,對於部分先天或遺傳性脫毛症,雖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穩定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毛髮仍有可能部分恢復,且狗狗的整體生活品質也能維持良好。

除了醫療介入,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照護同樣關鍵,寵物健康醫療網整理以下幾項照護建議:

1. 定期梳毛與洗澡,維持毛髮與皮膚清潔

保持皮膚表面的清潔與通風,有助於降低細菌與黴菌滋生的風險。建議依毛髮長度與品種特性,每週梳毛2~3次,長毛犬可能需每日一次,避免毛髮打結悶住皮膚,引發次發性皮膚問題。

洗澡頻率約為每3~4週一次,並搭配溫和、低敏感性的獸醫專用洗毛精,以減少刺激。若有慢性皮膚病史,可諮詢獸醫選用具有皮膚修復成分的藥浴產品。

2. 避免狗狗過度舔抓與摩擦脫毛區

許多狗狗在脫毛區會有輕微不適感,可能出現舔咬、抓癢或在地板摩擦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會讓皮膚更受傷,還可能引起次發性感染,進一步加劇脫毛問題。建議飼主:

  • 留意狗狗是否頻繁舔抓固定部位
  • 必要時可短期使用伊莉莎白項圈,避免接觸傷口
  • 提供玩具、嗅聞墊等環境豐富化工具,分散狗狗注意力、減少壓力性舔咬行為

3. 定期觀察毛髮與皮膚變化,異常儘早就醫

毛髮狀況是體內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若發現狗狗突然大範圍掉毛、皮膚色素加深、出現結痂或發紅現象,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潛在疾病(如:內分泌失調、免疫異常)的診斷與治療。

建議每3~6個月回診一次,由獸醫師評估毛髮恢復情形與治療成效,必要時進行調整。

4. 維持均衡飲食與理想體重,支持內在平衡

良好的營養是毛囊再生的重要基礎。飼主應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鋅、維生素E與蛋白質的飼料,幫助皮膚修復與毛髮健康生長。部分皮膚專用處方飼料也具有營養支持作用,可依獸醫建議進行選擇。

此外,體重過重或過瘦都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衡,建議定期量體重並依活動量調整飲食配方,維持理想體態,對內分泌與毛囊週期皆有正面助益。

毛髮的生長本來就需要時間,大多數治療後需經歷數週甚至數月才能見到顯著改善。飼主的耐心觀察與持續照護,配合專業獸醫師治療,並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護理習慣,仍能大幅提升毛孩的舒適度與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寵物健康醫療網LOGO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spot_img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