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椎間盤疾病症狀、治療方式與預後|2025最新研究指出:貓咪脊椎疾病不再是罕見病例

寵物年齡計算機

- Advertisement - 寵物健康醫療優惠活動

當談到椎間盤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IVDD),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狗,特別是臘腸狗、柯基等短腿長身的品種。然而,近期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儘管過往貓咪椎間盤疾病病例較爲罕見,但在近年臨床上,貓咪患有椎間盤疾病的案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這篇2025年9月刊登於《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的研究,彙整了過去文獻中關於貓咪椎間盤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後資訊,讓飼主與獸醫師得以對這項疾病有更全面的認識。

什麼是貓咪椎間盤疾病?

椎間盤疾病是指位於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發生病變,導致其結構異常或功能受損,進而壓迫脊髓或周圍神經組織,造成一系列神經學症狀。

椎間盤本身為富含水分與膠原蛋白的軟墊構造,主要功能為吸收衝擊與維持脊柱穩定。然而,隨著年齡增加、外力創傷或退行性變化,椎間盤可能出現退化、突出或破裂,對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依據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貓咪的椎間盤疾病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類型一、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IVDP)

屬於慢性進展型病變。椎間盤中央的髓核逐漸退化、變形,並向外膨出但未破裂,對脊髓產生長期而緩慢的壓迫。臨床上可能表現為行走不穩、輕度疼痛或後肢無力,症狀往往逐漸惡化而不易察覺。

類型二、椎間盤脫出(Intervertebral Disc Extrusion, IVDE)

常見於急性發作型病例,椎間盤髓核在短時間內破裂並穿越外層纖維環,迅速壓迫脊髓。症狀可能突然出現,包含劇烈疼痛、後肢癱瘓、排尿失禁等。此類型需儘速就醫處理,以防神經損傷惡化。

類型三、非壓迫性髓核脫出(Acute Non-Compressive Nucleus Pulposus Extrusion, ANNPE)

屬於特殊類型,雖然椎間盤髓核突然逸出,但未造成明顯脊髓壓迫,影像學上也不易見到實質壓迫物。貓咪可能仍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如步態異常、肢體無力,但神經損傷多為短暫性。

貓咪椎間盤疾病常見症狀有哪些?

貓咪患有椎間盤疾病時,可能出現以下神經學或行為異常:

  • 脊椎部位疼痛(常見於背部、腰部)
  • 行走不穩、步態蹣跚
  • 後肢無力、跳躍困難
  • 失去對排尿或排便的控制
  • 部分或完全癱瘓
  • 行為退縮、活動量明顯減少

由於這些症狀可能與其他神經疾病(如:脊髓腫瘤、血栓或外傷)相似,因此診斷上需透過完整的神經學檢查與高解析度影像檢查(如:MRI、CT),確認病灶位置與嚴重程度,進而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

貓咪椎間盤疾病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貓咪椎間盤疾病的治療目標在於減輕神經壓迫、緩解疼痛、恢復神經功能,並盡可能提升生活品質。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神經學損傷範圍、發病型態及飼主的照護能力,治療方式可分為保守治療與外科治療兩大類,並應依個別病情量身訂製,避免一體適用。

保守治療:適用於輕度症狀或無顯著神經壓迫的貓咪

若影像檢查顯示椎間盤病變尚未造成明顯脊髓壓迫,或神經症狀輕微、穩定無惡化,獸醫師可能會先建議採用保守療法進行觀察與處置。保守治療當方式有以下幾種:

  • 限制活動空間:以籠內休息為主,減少貓咪跳躍與劇烈活動,有助減輕脊椎負擔與壓迫。
  •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鎮痛藥物或肌肉鬆弛劑,協助緩解疼痛與發炎反應。
  • 物理復健療法:可考慮使用低強度雷射治療、針灸、熱敷或水療等方式,刺激神經修復與血液循環,改善運動功能。

保守治療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症狀惡化、癱瘓或疼痛無法控制,則應考慮轉向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針對嚴重壓迫或病情進展的貓咪

當貓咪出現明顯的神經壓迫症狀,例如突發性癱瘓、後肢完全無力、喪失排尿控制等,且影像學確定有實質椎間盤壓迫時,外科手術往往是更有效的選擇。

  • 常見手術方式為椎板切除術:透過移除病變部位的椎板,以解除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恢復神經傳導功能。
  • 手術雖屬侵入性處置,但對於有明確壓迫病灶的貓咪來說,常能顯著提升癒後行走能力與生活品質,尤其是在深層痛覺尚存時,預後通常更為理想。

保守與手術治療的預後差異,該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

根據2025年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結果,無論採取保守治療或外科手術,貓咪整體的預後表現皆相當良好,約85%個案在治療後恢復良好功能。

這代表對於某些非急迫個案,即使選擇不手術,經由正確的保守照護與持續追蹤,也有良好的復原機會。因此,優先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應綜合考量以下幾項因素:

  • 貓咪神經症狀的急迫性與嚴重程度
  • 病灶壓迫的影像學結果
  • 年齡與整體健康狀況
  • 飼主的照護能力與預算考量
  • 是否能配合後續復健與追蹤

貓咪椎間盤疾病預後大多良好,研究推測預後良好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幾項因素有關:

  • 體型相對較小,脊椎所承受的機械壓力較低,因此椎間盤病變造成的壓迫程度相對有限。
  • 病灶多數集中於單一椎間盤部位,使得脊髓受損範圍較狹窄,有利於神經功能的自然修復與重建。
  • 即使出現深層痛覺喪失的情況,仍有部分貓咪在接受外科手術或保守療法後恢復行走能力,顯示其神經可塑性與復原力不容小覷。

貓咪出現哪些行為飼主應提高警覺?

雖然研究指出大多數貓咪椎間盤疾病的治療預後良好,但前提是能夠及早發現、及時診斷與介入治療。由於貓咪天性隱忍、不善於表達疼痛,許多神經學症狀在初期常被誤解為單純的不適或老化現象,導致延誤就醫。

飼主若觀察到下列行為或症狀變化,應立即提高警覺,並儘速帶貓咪接受專業獸醫檢查:

1. 行走異常或後肢無力

  • 步態不穩、擺動不協調、後肢拖行
  • 原本活潑的貓咪變得行動遲緩,甚至經常跌倒

2. 跳躍困難或拒絕跳高

  • 出現不願上跳貓跳台、窗台、沙發的情況
  • 嘗試跳躍時猶豫、踉蹌或直接放棄

3. 持續性背部疼痛或彎腰姿勢

  • 用背拱起的姿勢站立或行走,可能是脊椎不適的表現
  • 拒絕被碰觸背部或抱起時明顯掙扎、低吼

4. 排尿異常或失禁

  • 無法自主排尿、頻尿但量少、尿在異常地點
  • 尿液滯留導致膀胱脹大,甚至出現膀胱炎症狀

5. 急性癱瘓發作

  • 突然無法行走、四肢無力或後半身癱瘓
  • 無預警的倒地、不再進食或無法移動至貓砂盆

預防貓咪出現椎間盤疾病5大重點

飼主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有助於延緩椎間盤退化、降低疾病風險。以下幾項預防重點,提供給飼主做為照護參考:

1. 密切觀察日常行為變化

平時應留意貓咪是否出現步態異常、跳躍不穩、拒絕攀爬、背部疼痛反應或排尿困難等初期警訊。這些可能是脊椎健康出現異常的徵兆,及早察覺可提高治療時機的掌握。

2. 降低環境中對脊椎的潛在負擔

為預防滑倒與跌落,可在光滑地板上鋪設止滑墊,並設置緩坡或階梯,協助貓咪上下床、沙發或高處,減少脊椎受力衝擊。特別是年長貓咪,更應避免頻繁高跳或劇烈活動。

3. 控制體重,維持理想身形

過重會增加脊椎與椎間盤的負擔,是神經壓迫的高風險因子。建議透過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定期由獸醫評估體態與營養攝取是否適當。

4. 定期健康檢查與影像追蹤

年齡超過七歲的貓咪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並根據需求安排X光或MRI等影像評估,以早期發現脊椎或椎間盤的退化病變。即使無明顯症狀,定期監控仍是預防性照護的核心。

5. 減少突發性應力與外力創傷

避免讓貓咪處於高度緊迫或容易摔落的環境,例如驚嚇後從高處跌落,或與其他動物衝突時受傷。家庭中若有活潑幼貓或大型犬共處,更應留意安全區域的設置。

預防貓咪椎間盤疾病的關鍵,在於穩定的生活環境、適當的體重控制與定期的醫療評估。飼主若能從日常細節中做起,不僅有助於延緩退化進程,也能大幅降低貓咪面臨神經症狀與癱瘓的風險,陪伴牠們健康老化、自在生活。

參考資料

  • Ebeling, J., Schmid, D., Lanzillotta, V., Evans, R., & Forterre, F. (2025). EXPRESS: Feline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1098612X251385878
寵物健康醫療網LOGO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