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尤其是天氣變熱或下雨過後是蟾蜍最常出沒的時段。某些品種的蟾蜍具有劇毒,在他們皮膚與耳後的腺體可分泌具神經毒性和心臟毒性的物質。由於狗狗沒有辦法辨別青蛙與蟾蜍,一旦舔咬或誤食,就可能引發急性中毒。
蟾蜍分泌的毒液主要含有以下幾種致毒物質:
- Bufadienolides(蟾毒素):作用類似強心苷,可能導致心律不整與中樞神經症狀。
- Catecholamines(兒茶酚胺):如腎上腺素,可放大毒性作用。
- Indolealkylamines(色胺類化合物):可能與神經興奮與癲癇有關。
這些毒素在動物口腔內的吸收速度非常快,幾分鐘內就可能出現中毒症狀,處置不當甚至可能致命。
文章目錄
貓狗蟾蜍中毒會出現哪些症狀?常見臨床表現整理
根據臨床研究,狗狗的中毒風險明顯高於貓咪,尤其是活潑、好奇且體型較小的犬隻,往往更容易咬到蟾蜍而中毒。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初期症狀(接觸後數分鐘內)
動物在舔咬蟾蜍後,會迅速出現明顯不適反應,最常見的急性表現包括:
- 大量流涎:口水呈泡沫狀或黏稠
- 口部刺激行為:劇烈搖頭、用前肢抓嘴巴、來回摩擦臉部
- 嘔吐反應:可能伴隨噁心、腹部不適
- 黏膜變化:嘴唇、舌頭、結膜等處出現紅腫、充血或刺激性水腫
進展性症狀(接觸後30分鐘內)
若毒素吸收進入全身循環,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展為全身性的中毒反應,臨床表現包含:
- 瞳孔擴大(散瞳)
- 步態異常、共濟失調:走路不穩、東倒西歪
- 神經興奮或躁動不安:來回走動、亂叫或恐懼反應
- 肌肉顫抖:以四肢與顏面部為主
- 呼吸速率上升:張口喘氣、腹式呼吸等呼吸困難徵象
- 體溫升高:肌肉震顫與代謝上升導致
嚴重中毒表現(接觸後30分鐘~1小時內)
若未及時處理,毒素可能進一步影響中樞神經與心血管系統,並出現以下症狀:
- 全身性抽搐或癲癇發作
-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心室頻脈)或過慢(心搏過緩)
- 昏迷或深度嗜睡
- 呼吸衰竭:呼吸淺慢、停止、發紺(嘴唇或舌頭發紫)
- 休克現象:四肢冰冷、心搏微弱、血壓下降
一旦出現抽搐、昏迷或心跳異常等重度症狀,須立即送醫急救。
中毒階段 | 出現時間 | 常見症狀描述 |
---|---|---|
初期症狀 | 接觸後數分鐘內 | – 大量流涎 – 搖頭、抓嘴、摩擦臉部 – 嘔吐、噁心 – 嘴唇與舌頭紅腫或刺激 |
進展性症狀 | 接觸後30分鐘內 | – 瞳孔放大 – 步態不穩、東倒西歪 – 神經興奮、躁動不安 – 四肢或臉部肌肉顫抖 – 呼吸急促、張口喘氣 – 體溫升高 |
嚴重中毒表現 | 接觸後30分鐘~1小時內 | – 全身性抽搐或癲癇發作 – 心跳異常 – 昏迷或嗜睡 – 呼吸衰竭、嘴唇發紫 – 四肢冰冷、休克 |
貓狗接觸到蟾蜍後的緊急處理
第一步:立即清洗口腔
若飼主目擊貓狗咬到蟾蜍,立即以清水沖洗口腔是關鍵的急救步驟。可使用水管或毛巾沾水,從嘴角往前方沖洗,記得讓動物頭部朝下,避免水和毒液嗆入氣管。切勿催吐,也不要給予食物或藥物,這些舉動可能延誤處置或加重中毒。
第二步:就醫評估與支持性治療
若出現神經症狀、抽搐、心跳異常等情況,應立即送往動物醫院進行以下處置:
- 靜脈點滴輸液:維持循環與電解質平衡
- 抗痙攣藥物:如Diazepam、Midazolam控制抽搐
- 心律監控與藥物治療:針對心律不整進行處置
- 呼吸支持:氧氣罩或插管維持呼吸功能
- 抗高血鉀藥物:若驗出高血鉀,須矯正離子異常
- Digoxin-Fab抗體注射:可中和蟾毒素的毒性,但價格昂貴、並非所有醫院常備藥品
研究指出,若能在中毒1小時內積極清洗口腔並接受醫療處置,多數犬隻在24小時內症狀可明顯改善,存活率高達96%以上。但若延誤處置,尤其是出現癲癇與昏迷者,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貓狗接觸蟾蜍的高風險情境有哪些?如何預防貓狗蟾蜍中毒?
蟾蜍喜歡在特定環境與天氣出現,飼主若能提前辨識風險來源,便能大幅降低毛孩遭遇危險的機率。以下為常見的高風險情境:
- 傍晚或清晨散步時:蟾蜍活動較頻繁,狗狗可能於草叢間發現並咬食移動中的蟾蜍。
- 雨後地面潮濕的環境:濕度提高時蟾蜍活躍度增加,特別容易出現在公園、騎樓或社區綠地。
- 院落、陽台或花園堆放落葉與盆栽:這些陰暗潮濕的角落提供蟾蜍絕佳的躲藏處。
- 無人監督的戶外活動:若狗狗或貓咪自由進出戶外,飼主未即時察覺,也可能接觸到野生動物而不自知。
為避免中毒事件發生,飼主可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預防:
- 定期清理庭院、陽台或社區周邊的落葉、雜草與積水處,降低蟾蜍棲息機會。
- 安裝戶外燈光照明與圍欄設施,可減少蟾蜍在夜間靠近住宅空間。
- 夜間避免讓狗狗自由奔跑,尤其是在燈光昏暗、植被茂密的區域。
- 透過日常訓練與引導,讓毛孩學會避開陌生動物或不明異物,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蟾蜍跟青蛙怎麼區分?
雖然蟾蜍與青蛙同樣屬於兩棲類動物的「無尾目」,外型皆為四肢發達、善於跳躍的動物,但兩者在外觀、觸感、棲地與行為上仍有多項顯著差異。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飼主在戶外活動時快速辨別,提高警覺性。
分類項目 | 蟾蜍(Toad) | 青蛙(Frog) |
---|---|---|
皮膚觸感 | 皮膚乾燥粗糙,常有明顯疣狀突起 | 皮膚濕潤光滑,摸起來滑滑黏黏 |
毒腺位置 | 眼後有明顯的「耳後腺」突起,是分泌毒液的主要部位 | 大多無明顯毒腺,毒性種類少且依品種而異 |
移動方式 | 行動緩慢,較常以短距離爬行為主 | 跳躍力強,移動迅速 |
棲息環境 | 能適應較乾燥環境,常出沒於花園、庭院、落葉堆或石縫處 | 依賴水源,偏好濕地、池塘、溝渠等潮濕環境 |
體型特徵 | 多數體型較圓胖,顏色偏暗(棕灰色系) | 體型修長、顏色多變,有些品種體色鮮豔 |

蟾蜍中毒是台灣潮濕環境中常見的寵物急症之一,提早辨識症狀、緊急沖洗、立即就醫是影響存活率的三大關鍵。飼主平時應做好居家與外出安全防護,若發現愛犬或貓咪有流涎、焦躁、癲癇等異常行為,切勿觀望,應立刻尋求獸醫協助,才能確保毛孩健康!
參考資料
- Boothe, H. W., Dorman, D. C., & Gwaltney-Brant, S. (2024). Toad poisoning in dogs and cats. MSD Veterinary Manua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dvetmanual.com/
- Zafren, K., Peterson, M. E., & Aronsohn, M. (2016).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Bufo toad poisoning in dogs using digoxin-specific Fab fragm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nimal Hospital Association, 52(6), 378–384. https://doi.org/10.5326/JAAHA-MS-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