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生活中,許多飼主常會問:「每天到底需要帶狗狗出門幾次?」其實,遛狗的頻率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每隻狗的品種、年齡、健康狀況與個性都不同,所需的運動量自然也會有所差異。
文章目錄
狗狗為什麼需要定期散步?
定期帶狗狗外出散步不僅有助於維持理想體態、促進心肺健康、預防肥胖,還能舒緩壓力、改善焦慮行為,甚至增強飼主與毛孩之間的情感連結。對於精力旺盛或容易破壞家具的狗狗來說,散步更是一種發洩精力、穩定情緒的重要方式。
影響遛狗頻率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狗狗品種差異
不同品種的狗有不同的運動需求。例如,牧羊犬天性活潑,需要大量活動;而約克夏犬或蝶耳犬等玩賞型犬種,運動需求相對較低。然而,即使是同一品種的狗,個體之間的運動偏好也可能不同。
此外,對於短吻犬種(如:巴哥犬、拳師犬)來說,散步時要特別注意避免過度運動,因為這類犬種容易過熱,須防範中暑風險。
狗狗年齡與健康狀況
年輕的狗狗通常體力充沛,需要更多的散步時間;而中年(5–8歲)與高齡狗狗(9歲以上)可能因關節炎、肌肉萎縮或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而運動能力下降。雖然這些狗狗可能仍然渴望外出活動,但身體狀況可能已不堪負荷。
飼主應觀察愛犬在散步時是否出現疲憊、步伐減慢或喘氣頻繁等現象,避免勉強牠們超出體能負荷。
狗狗體能耐受度
一般來說,大多數體況良好的狗狗每天可以進行20至30分鐘的散步。如果身體狀況非常良好,有些狗甚至能連續散步或健行數小時。
不過,若狗狗過胖或長期缺乏運動,可能連10分鐘的散步都需要多次休息。這類狗狗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增加活動時間,避免過度疲勞導致受傷。
建議觀察狗狗是否在散步中段開始明顯減速、停下來頻繁聞嗅,甚至在回家後馬上沉睡數小時或出現跛腳現象,這些都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警訊。
飼主的生活節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國人每日應累積至少30分鐘的身體活動,每次活動至少達10分鐘,分段累積亦可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這樣的運動建議,不僅適用於人類健康,同樣也能結合毛孩的日常照護,共同實現「一人一犬都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飼主因應工作壓力與家庭責任,可能難以安排固定時間外出遛狗。對此,可以考慮下列生活化運動策略:
- 每天安排10–15分鐘的短程散步
- 聘請專業遛狗員協助
- 在社區、公園或陽台進行互動性遊(如:丟接球、快走、追逐遊戲)
- 與家人一同參與戶外活動(如:騎腳踏車、健走)
重點在於「持續性活動」,不論形式為何,建議每天至少讓狗狗有一次連續10分鐘以上的身體活動時間。無論是透過散步、遊戲或庭院活動,皆能促進毛孩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幫助飼主在日常中自然融入運動。
狗狗一定要出門才能上廁所嗎?
不少飼主會認為,狗狗只有出門散步時才會排尿或排便,因此散步變成解決生理需求的唯一方式。但其實,是否一定要出門如廁,與狗狗的訓練方式、生活環境與個性有關。
對於住家有庭院或設置室內如廁區(如:尿布墊)的家庭而言,狗狗可以學會在固定位置如廁,不一定要外出。特別是在天氣惡劣、飼主身體不適或年邁狗狗行動不便的情況下,室內如廁安排更為便利且必要。
然而,有些狗狗從小習慣在戶外排泄,若缺乏足夠的訓練,會抗拒在室內上廁所。這時若無法準時帶出門,可能會導致狗狗憋尿、便秘,進而影響泌尿與消化系統健康。
因此,建議飼主視自家環境與生活型態,儘早建立雙軌如廁習慣,讓狗狗既能戶外如廁,又能在必要時於室內解放,提升生活彈性與健康保障。
遛狗時不可忽視的安全細節
為了讓毛孩在外出活動時既快樂又安全,飼主在遛狗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事項:
1. 避免肉墊燙傷
狗狗的腳掌肉墊雖具一定保護功能,但在台灣夏季高溫或柏油路面曝曬情況下,仍可能造成燙傷、水泡與脫皮。建議飼主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出門,並以手背測試地面溫度(若無法忍受7秒以上則太燙),必要時可使用狗狗專用鞋套或選擇草地、陰涼路線行走。
2. 避免接觸有毒植物
公園、花圃或住家周邊的植物中,有不少對狗狗具有潛在毒性,例如鈴蘭、夾竹桃、萬年青、百合、虎尾蘭、天堂鳥等。誤食可能導致嘔吐、腹瀉、抽搐甚至肝腎衰竭,飼主應留意狗狗是否出現啃咬植物的行為。
3. 交通與環境安全
遛狗時務必使用牢固的牽繩與適合的項圈或胸背帶,避免狗狗衝向馬路或追逐車輛、機車等移動物體。若在無圍欄的開放空間活動,應確保狗狗已受良好服從訓練,且能在呼喚時立即回應。此外,也應避開工地、碎石區、水溝蓋與玻璃碎片等地形,以防滑倒、刺傷或夾腳。
4. 預防熱中暑與過度疲勞
夏季遛狗除了注意肉墊燙傷外,也應提防中暑風險。應攜帶水壺與摺疊碗,定時提供飲水,並觀察是否出現喘氣過快、步伐遲緩、流口水或癱坐等異常現象,一旦發現須立刻停止活動並前往陰涼處休息。
如何建立適合狗狗的運動計畫?
為毛孩規劃散步計畫時,可依以下原則:
- 因狗制宜:依據品種、年齡與健康狀況量身打造運動頻率與強度。
- 觀察反應:定期觀察狗狗在散步過程與結束後的表現,適時調整運動量。
- 循序漸進:若狗狗平時缺乏活動,應逐週增加運動時間,每週多增加5–10分鐘為宜。
- 結合生活:盡可能將狗狗的運動與自身日常活動整合,例如早晚散步、假日健行等。
只要掌握狗狗的個別需求並持續關注牠的身體反應,就能為毛孩打造一套安全、有效又快樂的日常運動生活。健康的狗狗,不只需要吃得營養,更需要動得剛剛好。
如對狗狗的運動需求或健康狀況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獸醫,獲得專屬的建議與照護方案。
參考資料
- PetMD. (2023, February 10). How often should you walk your dog? PetMD. https://www.petmd.com/dog/general-health/how-often-should-you-walk-your-dog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