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近年來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寵物之一,不過兔子的警覺性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驚嚇而掙脫、受傷,甚至對人產生長期的不信任。因此,學會如何安全、溫柔地抱兔子,是每位飼主的基本功。
文章目錄
為什麼兔子不喜歡被抱?
許多飼主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飼養的兔子總是不喜歡被抱?其實,這和兔子的天性息息相關。
兔子在野外是獵物的動物,天生就具備高度的警覺性。牠們習慣生活在接近地面的環境中,依靠快速奔跑與隱匿來逃避天敵的追捕。當兔子被從地面抱起,牠們的本能反應會將這個動作視為「被掠食者叼走」,瞬間引發強烈的恐懼與不安。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兔子在被抱起時會出現掙扎、踢腿,甚至尖叫的原因。
即使是從小就與人類互動、經過良好社會化的家兔,如果抱法不當,也可能造成兔子的心理壓力。這不只會影響兔子的情緒,也可能導致生理傷害。根據英國PDSA動物保健機構指出,兔子的脊椎相當脆弱,一旦在掙扎中用力蹬腿或扭動身體,就有可能導致脊椎受傷。
此外,被強行抱起的經驗,往往會讓兔子將人類與「威脅」產生負面連結,進一步影響雙方的互動品質。久而久之,兔子不僅會對飼主產生防衛心態,甚至可能出現攻擊行為,如咬人或抓傷,這對飼主與寵物雙方都是一種傷害。
抱兔子前的準備動作:建立信任、觀察情緒、選對地點

兔子不像狗貓那樣容易親近人類,牠們需要時間來適應每一種新的人、環境與觸碰。因此,以下三個準備步驟,不只是抱兔子的前置動作,更是建立長久信任關係的重要基礎。
第一步、建立信任關係
每天花幾分鐘用手輕輕撫摸,並結合正向的經驗(如餵食、輕聲對話),能幫助兔子將「人類接近」與「安全與愉快」產生聯結。
長期缺乏接觸,或曾有過粗暴對待經驗的兔子,通常會對人類的手產生恐懼與抗拒。因此,若是領養來的新兔子,也需要從頭開始耐心建立關係。千萬不要急著抱起牠,而是讓牠主動靠近你、聞你、觀察你,慢慢建立起信任感。
第二步、觀察兔子的身體語言
每一隻兔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但仍有幾個關鍵的共通訊號可以幫助飼主辨識牠們的情緒。以下幾種行為代表兔子可能感到緊張或抗拒:
- 耳朵向後貼:代表警戒或不安
- 身體僵硬、不自然地僵直:兔子正準備防衛或逃跑
- 發出短促低沉的咕嚕聲:可能是在警告
- 用後腿重重敲地:這是兔子傳遞警訊的方式,表示「我現在很不安」
當兔子出現上述行為時,應停止進一步接觸,讓牠有機會冷靜下來。強行抱起處於警戒狀態的兔子,容易引發劇烈掙扎,甚至出現防衛性咬傷。
第三步、選擇安全地點進行互動
地點的選擇對兔子的心理安全感有極大影響。建議飼主選擇地面進行初次接觸與抱兔練習,最好是鋪有毛毯、地墊或地毯的房間角落,能提供柔軟且具抓握力的觸感,減少滑動與跌落的風險。
避免在光滑、冰冷的磁磚地或高處如沙發、桌上進行互動,這些位置不但容易造成兔子滑倒,若牠突然跳躍掙脫,更可能因高度而受傷。
正確抱兔子3步驟
許多兔子其實並不喜歡被抱起,但在日常照護(如:剪指甲、健康檢查、清潔)中,有時還是需要將兔子短暫地抱離地面。此時,使用正確的方法不僅能減輕兔子的壓力,也能保障牠的身體安全,避免意外傷害。
第一步:溫柔地靠近與撫摸
在抱兔子之前,先以輕柔穩定的語調慢慢接近兔子。動作應該從牠已經熟悉且感到安全的部位開始,例如背部或頭部兩側,讓兔子知道你的手並無威脅。接著,再逐漸將撫摸延伸至胸前、腹部與後腿等較敏感的區域。
這樣的「漸進式接觸」能幫助兔子習慣即將被抱起的觸感,並觀察牠是否有出現不安、緊繃或逃避等反應。如果兔子仍感到抗拒,應停止進一步動作,改以多次短時間的互動逐步建立信任感。
第二步:雙手穩定支撐
當兔子展現出放鬆狀態(如:耳朵自然前傾、身體鬆軟、沒有掙扎或咬人跡象),就可以進入正式抱起的階段。
- 一手支撐胸部與前腳下方:這隻手應從兔子的前方滑入,支撐胸腔位置,讓兔子感到前半身有穩固的依靠。
- 另一手托住臀部與後腿:同時,另一隻手應穩穩地托住兔子的後段身體,特別是骨骼脆弱的後腿與臀部。
讓兔子四肢貼近你的胸口或大腿,有助於穩定牠的身體與情緒,也能有效防止牠因恐懼而用力蹬腿,導致肌肉拉傷或脊椎受損。
第三步:靠近身體、避免懸空
兔子只有在感受到完整支撐時才會覺得安全。因此,無論是站著或坐著抱牠,都應將牠牢牢抱近胸口或大腿上,切勿讓兔子的身體懸空、晃動或單手提起。這些錯誤的動作不但會增加牠的驚嚇感,還可能因掙扎而造成骨折或脫臼。
放下兔子的技巧
放下兔子時的姿勢同樣重要。建議飼主採用下蹲姿勢,保持兔子貼近自己胸口,雙手仍維持支撐姿勢,緩緩將牠降至地面。等兔子的四隻腳穩穩踩到地面,再輕輕放開手。
千萬不可在高處或站立時直接將兔子釋放,否則兔子可能因驚嚇而跳躍,導致摔傷、骨折或對日後互動產生陰影。放下的動作應與抱起一樣,安穩、有耐心,讓兔子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感受到被保護的安全感。
抱兔子需要避免的錯誤行為
- 提耳朵或抓頸背:這會造成兔子極大痛苦與恐懼。
- 讓兔子仰躺:雖然看似安靜不動,但這其實是兔子「假死」的反應,是極度壓力下的行為,應完全避免。
- 不建議孩童單獨抱兔子:尤其是7歲以下的幼兒,因抓握力與反應不佳,容易發生意外。
兔子突然不愛被抱,當心身體異常
平時已習慣與人互動的兔子,若在某段時間內突然出現排斥被抱、抗拒撫摸,甚至開始逃避飼主靠近的行為,飼主絕不可輕忽。這類行為變化可能不只是情緒反應,更可能是身體不適的警訊。
關節與肌肉問題
年長兔子或活動量大的個體,若出現關節炎、肌肉拉傷或脊椎退化等問題,在被抱起時會因支撐部位受到壓力而感到疼痛。此時即使只是輕微的接觸,也可能引發牠的不適或掙扎反應。
泌尿道與腹部疼痛
若兔子患有泌尿道感染、腸胃不適或腹脹,當手部支撐在下腹部或靠近膀胱位置時,可能引發壓痛反應。這些不適會讓兔子將「被抱」與疼痛聯想在一起,進而排斥人類的碰觸。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道感染、肺部問題或胸腔積液等情況,也會讓兔子在被抱起、胸部受壓時感到不適。特別是當飼主將兔子緊貼胸口時,若牠出現掙扎、急促呼吸、前腿持續搔抓等行為,應懷疑是否有呼吸困難的可能。
行為退縮不等於「脾氣壞」
有些飼主會誤以為兔子「脾氣變壞」或「不親人了」,事實上,這些行為往往源自身體上的不舒服。與其責怪牠的行為改變,不如細心觀察背後是否藏有潛在疾病。
若兔子出現下列任一情況,建議盡快尋求專業獸醫協助:
- 原本可以接受抱起,近期突然抗拒
- 抱起後出現尖叫、掙扎異常
- 撫摸特定部位時明顯驚跳或閃避
- 平常活動力下降、蹲坐姿勢異常
獸醫將能透過觸診、影像檢查或尿液分析等方式找出疼痛來源,並針對病因提供相應治療。
透過理解兔子的天性、細心觀察身體語言,以及建立溫柔而穩定的互動方式,飼主不僅能讓兔子感到安心,也能培養深厚的互信關係,為彼此的生活帶來更多美好與陪伴。
參考資料
- RSPCA. (n.d.). Handling Rabbits – How To Pick Up a Rabbit.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U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spca.org.uk/adviceandwelfare/pets/rabbits/company/handling
- PDSA. (n.d.). How to Handle a Rabbit Safely. People’s Dispensary for Sick Animals (U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dsa.org.uk/pet-help-and-advice/looking-after-your-pet/rabbits/how-to-hold-a-rabbit-saf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