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蛋症是指卵在鳥類輸卵管內形成後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的情況,為鳥類常見的生殖道疾病之一。此病狀在體型較小的鳥種中尤為常見,例如虎皮鸚鵡、玄鳳鸚鵡、愛情鳥、金絲雀與文鳥等。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併發症甚至死亡。
文章目錄
鳥類挾蛋症的臨床症狀

當鳥類發生挾蛋症時,通常會在產卵前後的48小時內出現相關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與卵在體內停滯的時間長短、停留位置,以及個體本身的健康狀況有關。
常見臨床症狀如下:
- 活動力降低與體位異常:病鳥常表現出活動力顯著下降,常見行為包括不願移動、長時間久坐於籠底或站立不穩,難以維持正常站姿或棲息於棲木上。
- 食慾不振:產卵困難會導致明顯的食慾下降,部分個體可能完全拒食,進一步導致脫水與能量不足,加重病情。
- 羽毛蓬鬆:羽毛呈現蓬鬆狀態是許多鳥類生病時的非特異性反應,表示其正嘗試保溫或處於身體不適的狀態。
- 腹部膨脹:因卵無法排出,導致腹腔壓力增加,外觀上可見腹部脹大,有時可於觸診時感受到卵的存在。
- 呼吸困難與尾部擺動:卵壓迫腹腔空間及空氣囊系統,使鳥隻出現呼吸困難的徵象。張口呼吸或明顯的尾部擺動,可能是為了補償換氣不足的代償行為。
- 排泄異常:排泄量可能出現明顯減少,或排出異常形態的糞便,例如混有血液、顏色改變或糞便過於稀少。部分鳥隻可能因輸卵管與泄殖腔壓力異常,造成排便與排卵功能同時受阻。
- 肛門脫垂或可見卵體:在病程進一步惡化時,部分個體可能出現泄殖腔脫垂,即組織自肛門外翻,嚴重時甚至可見卵體卡在外露部位,需立即醫療介入處理。
- 後肢無力或跛行:若卵體壓迫坐骨神經,可能導致單側或雙側後肢功能受損,表現為行走不穩、無法抓握棲木,甚至跛行或癱瘓。
鳥類挾蛋症的致病原因
挾蛋症可由多重因素引起,主要原因包括:
營養失衡
不均衡的飲食是造成挾蛋症最常見的基礎原因之一。許多飼養於家庭環境的鳥類長期以種子為主食,而種子缺乏多種關鍵營養素,尤其是鈣質、維生素D3、維生素E與硒。
鈣質是形成蛋殼的主要成分,也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缺乏時會導致蛋殼變薄、變形,甚至出現無殼卵。同時,鈣與維生素D的不足也會抑制輸卵管的正常蠕動與排卵功能,進一步增加卵體滯留的風險。
慢性或過度產卵
部分鳥種具有不定期或過度產卵的傾向,特別是玄鳳鸚鵡、虎皮鸚鵡與愛情鳥等小型品種。當產卵頻率過高時,個體的鈣質與能量儲備難以恢復至正常水準,長期累積導致鈣質枯竭與肌肉無力。慢性產卵亦會使生殖道持續處於活化狀態,增加器官疲乏與功能障礙的機率,進而誘發挾蛋症。
解剖結構或疾病異常
部分個體可能因先天性或後天性解剖異常而產生排卵障礙。常見的病理因素包括:輸卵管狹窄、輸卵管或腹腔腫瘤、組織纖維化、輸卵管感染,以及腹壁疝氣等。這些狀況皆可能使卵體卡留於輸卵管內,無法順利經由泄殖腔排出。
行為與環境因子
外在環境與飼主互動方式對於鳥類的生殖行為有重要影響。以下因素皆已知可能刺激鳥類性腺軸活化、誘發排卵行為:
- 日照過長:每日光照時間超過12小時,可能模擬繁殖季節,促使性激素分泌。
- 巢箱與築巢材料:提供這類物品可能觸發築巢與產卵行為。
- 與飼主的高度互動:如頻繁撫摸背部或腹部、長時間擁抱、餵食溫熱食物等行為,可能被鳥類誤認為繁殖配偶的行為,進而活化生殖系統。
- 與其他鳥隻共處:尤其是存在同性、異性或反射像時,亦可能引發繁殖本能。
鳥類挾蛋症的診斷方式
挾蛋症的診斷需結合臨床病史、物理檢查與影像學工具進行綜合評估,以確認卵體的位置、性質以及可能的併發症,並排除其他導致相似症狀的疾病。以下為常見的診斷步驟與方法:
腹部觸診
在穩定且配合度高的個體中,獸醫可透過輕柔的腹部觸診評估是否可觸及卵體。若卵體已形成完整硬殼,通常可於腹腔後段(尾端)感受到明顯圓形或橢圓形結構。
X光檢查
X光攝影是目前診斷挾蛋症最常用且具體的工具之一。對於已鈣化的卵體,X光可明確顯示其形狀、大小與相對位置,亦可評估是否存在多顆卵、卵體卡於骨盆腔內,以及是否壓迫呼吸系統。若卵體尚未鈣化或為無殼卵,則可能無法透過X光辨識。
超音波檢查
對於未形成硬殼或外殼極薄的卵體,超音波可以幫助辨識液體成分與軟組織結構,亦可評估輸卵管或周邊組織是否有腫脹、積液或其他病變。
血液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可提供鳥隻整體生理狀態的評估資訊。特別需留意以下檢驗項目:
- 血鈣濃度:判斷是否有低鈣血症。低血鈣為導致輸卵管收縮不足與無殼卵的常見原因。
- 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可了解營養狀態與是否存在慢性發炎。
- 白血球數與分類:檢查是否存在潛在感染。
- 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濃度:常在生殖活化期升高,數值過高可能與過度產卵或內分泌失衡有關。
依據上述診斷方式,獸醫將能針對卵體的存在與性質做出判斷,並據以決定後續的治療策略與介入時機。適當的診斷不僅有助於即時處置,亦可避免誤診其他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如腫瘤、腹腔積液或消化道阻塞)。
鳥類挾蛋症的治療方式
挾蛋症的治療須根據個體的臨床狀況、卵體的位置、大小及是否存在併發症進行調整。整體處置可大致分為支持性治療、藥物誘導排卵及手術介入三類。
支持性治療
支持性治療為挾蛋症初期或病情較輕個體的首選處置方式,目的是穩定生理狀況並協助其自然排卵。常見措施包括:
- 保溫與濕度控制:提供溫度約為28–32°C的恆溫環境,並維持適當濕度,有助於肌肉放鬆與輸卵管蠕動。
- 皮下輸液: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矯正脫水與循環不足的情況。
- 鈣與維生素D3補充:鈣質可透過注射或口服方式補充,搭配維生素D3可增進其吸收與利用,促進輸卵管收縮。
- 疼痛控制:使用鳥類鎮痛劑,幫助減緩壓力與疼痛造成的肌肉緊繃。
- 觀察自然排卵:經上述處置後,多數穩定個體可於12–24小時內自然排卵。
藥物誘導排卵
當卵體停留於靠近泄殖腔且無明顯阻塞情形時,可考慮以藥物刺激輸卵管收縮,加速卵體排出。常用藥物包括:
- Oxytocin:可促進平滑肌收縮,提升輸卵管蠕動。
- Prostaglandins: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常作為催產素的輔助劑使用。
- Arginine vasotocin:具促進輸卵管蠕動與排卵作用。
使用藥物前需詳細評估個體狀況,避免應用於存在腫脹、閉鎖或卵體與輸卵管壁沾黏者,以降低器官破裂風險。
手術介入
當支持性治療與藥物處置無效,或卵體體積過大、位置過深,無法經由自然排出時,需採取侵入性處置以移除卵體:
- 卵體穿刺與卵殼坍塌法:於麻醉下經泄殖腔將針頭刺入卵體,抽出其內容物,使卵殼塌陷後再進行移除,適用於體積過大無法完整排出的卵。
- 剖腹手術:當卵體位置過於靠近腹腔深處,或多顆卵體同時滯留時,須進行腹腔手術移除整段輸卵管。
- 合併肛門脫垂者之整復處理:若合併泄殖腔脫垂,需同時進行脫垂組織復位與局部縫合,以減少感染與再脫垂風險。
術後與長期管理
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挾蛋症後的個體皆需持續觀察至少24至72小時,並依照病情進行支持性照護與後續管理:
- 生理支持:提供保溫環境、持續補液、使用抗生素及止痛藥物。
- 影像學追蹤:視情況安排後續X光或超音波檢查,以確認是否仍有殘留卵體或輸卵管損傷、感染等併發症。
- 了解病因與給愈預防性處置:根據初始發病成因進行營養與環境改善,以降低復發風險。
如何預防鳥類挾蛋症發生?
預防挾蛋症的核心在於控制產卵頻率、改善營養狀況與降低繁殖刺激。具體措施包括:
- 調整日照時間:限制日照時間於每日8小時以內,以減少性腺活化。
- 移除繁殖刺激物:包括巢箱、築巢材料及會引發繁殖行為的玩具。
- 控制高能量食物比例:限制堅果與高糖水果,改以營養均衡之高鈣配方飼料為主。
- 避免刺激性撫摸:特別是對背部與腹部等區域的觸碰,應儘量避免。
這些措施不僅可降低挾蛋症發生機率,亦有助於延緩其他與過度產卵相關的生殖疾病,如卵黃性腹膜炎、輸卵管感染或泄殖腔脫垂。
透過早期辨識、正確診斷與個別化治療,大多數個體皆可恢復良好健康狀態。針對高風險鳥種,建議飼主落實日常營養管理與環境調整,以降低發病率並提升飼養品質。
參考資料
- VCA Animal Hospitals. (n.d.). Egg binding in birds. Retrieved April 9, 2025, from https://vcahospitals.com/know-your-pet/egg-binding-in-birds
- Freilicher, E. S. (n.d.). Approach to egg-binding and dystocia in pet birds. Angell Animal Medical Center. Retrieved April 9, 2025, from https://www.mspca.org/angell_services/approach-to-egg-binding-and-dystocia-in-pet-birds
- Hoppes, S. M. (2024). Reproductive diseases of pet birds. In MSD Veterinary Manual – Exotic and Laboratory Animals. Merck & Co. Retrieved April 9, 2025, from https://www.msdvetmanual.com/exotic-and-laboratory-animals/pet-birds/reproductive-diseases-of-pet-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