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是狗狗的口腔護理主流清潔方式,但根據調查,許多飼主在幫狗狗刷牙時會面臨到狗狗抗拒或難以配合的情形。
因此,越來越多獸醫與營養專家開始研究非侵入式口腔護理方法,例如使用益生菌、益生質或後生元作為狗狗口腔清潔或去除異味的輔助方式。
文章目錄
什麼是後生元?跟益生菌有什麼差異?
後生元是指經過特定方式處理後失去活性的微生物,或其所產生的代謝產物與細胞成分,這些成分雖然不具活性,但仍能對宿主產生實質的健康效益。與傳統益生菌不同,後生元不依賴活菌作用,而是透過其所含的細胞壁片段、胞外多醣體、短鏈脂肪酸、抗菌胜肽等功能性物質,發揮調節免疫、抗發炎、穩定微生態等作用。
由於後生元不含活菌,因此在儲存與加工過程中更穩定,亦無需冷藏,更不易因溫度或消化過程而失效。這些特性使其特別適合應用於人類保健食品與寵物營養產品之中,成為一種安全性高、穩定性佳且作用明確的功能性營養補充來源。
後生元可以幫助減少狗狗牙菌斑嗎?
根據2025年5月發表於國際動物科學期刊《Animals》的一項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將一種特定的熱處理後生元——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CECT 9161添加至乾飼料中餵食,並觀察狗狗在牙菌斑、牙結石、牙齦健康與口氣等四個面向的變化。
結果顯示,每日補充高劑量後生元的狗狗,牙菌斑累積量明顯降低超過10%,尤其是在實驗的第29天到第57天之間;而補充低劑量的組別雖然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同樣呈現出減少牙菌斑的趨勢。
研究還發現,這些後生元能改變狗狗口腔內的微生物生態,包括提升抗氧化能力、降低發炎反應等與健康相關的基因表現。整體來看,後生元不只是在牙菌斑上有幫助,有有助於維持牙齦健康、改善口氣。
這項研究證實了後生元作為日常營養補充的一大潛力——不需刷牙、不需額外操作,只需簡單混入飼料,就能為狗狗的口腔健康提供長期幫助。對於難以配合刷牙的毛孩來說,後生元或許是一種輕鬆有效的口腔清潔替代方案。
牙菌斑對狗狗口腔健康有哪些危害?
多數狗狗在3歲以後都會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而牙菌斑正是這些口腔問題的根源。
牙菌斑在形成初期,通常是由幾種常見的好氧菌附著在牙齒表面,這些菌叢會逐漸堆積並形成生物膜。一旦生物膜成熟,便會吸引厭氧菌與致病菌大量繁殖,進一步引發牙齦紅腫、發炎,甚至導致牙齒鬆動、脫落等嚴重口腔健康問題。
若牙菌斑未及時處理,不僅會影響口腔健康,還可能進一步引發全身性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腎臟病,甚至糖尿病等。這些疾病與口腔中的慢性發炎反應息息相關,長期下來會對狗狗整體健康將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刷牙仍是預防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但實際上多數飼主在執行上常遇到困難。市面上的潔牙骨、口腔噴劑雖可輔助口腔清潔,但效果有限。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聚焦於從飲食中改變口腔微生態的方式,希望透過每日餵食就能達到長期穩定的口腔保健。
後生元與益生菌該如何選擇?
益生菌在腸道保健方面的功效早已廣為人知,不過,若將其應用於口腔保健,卻可能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活菌的穩定性不易掌控、保存條件嚴格,以及進入口腔後的存活率較低,都可能影響實際口腔保健的效果。
相比之下,後生元則是經過熱處理而不含活性菌體的製劑,具有以下優勢:
- 不含活菌,可避免交叉污染或菌株失控等風險
- 成分穩定、耐高溫,適合長期保存
- 無需冷藏,方便添加於日常乾飼料中餵食
對於難以配合刷牙的狗狗來說,每日透過飼料補充後生元,不僅方便、穩定,也是長期維持牙齒與牙齦健康的替代方案。
常見問題
後生元和口腔保健零食或潔牙骨有何不同?
後生元是從內部調整口腔微生態環境,屬於機能性營養補充。潔牙骨主要提供機械性摩擦,二者可互補使用,但原理與作用機制不同。
後生元安全嗎?會不會有副作用?
目前研究中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且後生元為非活菌,不易造成腸胃負擔。不過,在給予狗狗任何新產品時,仍建議循序漸進導入的方式並觀察反應。
我的狗狗已經有牙周病,還能使用後生元嗎?
後生元主要作為預防性營養補充,對已有嚴重牙周病的狗狗仍建議先進行完整治療後再搭配使用。
參考資料
- Florit-Ruiz, A., Rago, L., Rojas, A., Guzelkhanova, B., Pont-Beltran, A., Lamelas, A., Solaz-Fuster, M. C., Martinez-Blanch, J. F., López, M. E., García-Lainez, G., Rosier, B. T., Day, R., Rubio, T., Batchelor, R., & Nixon, S. L. (2025). Postbiotic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CECT 9161 influences the canine oral metagenome and reduces plaque biofilm formation. Animals, 15(11), 1615. https://doi.org/10.3390/ani151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