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寵物鼠(如:小鼠、倉鼠)不僅是給牠們食物和水,還要給予牠們能夠展現天生的行為的環境,例如挖洞、築巢、探索及社交互動。研究顯示,缺乏刺激的環境會導致寵物鼠產生壓力、焦慮,甚至出現重複性異常行為(如:啃咬籠子、重複繞圈)。
「環境豐富化」是透過添加能促進自然行為的設施與活動,來改善動物福祉的一種飼養方式。這不僅能讓寵物鼠活得更開心,也有助於提升牠們的心理與生理健康。
文章目錄
寵物鼠喜歡做的事有哪些?
了解寵物鼠的日常行為,是設計環境豐富化的基礎。小鼠、倉鼠等鼠類最常見且重要的行為包括:
- 築巢與藏身
- 挖掘與埋藏
- 嗅聞與探索
- 攀爬與跳躍
- 嚙咬(用來磨牙)
- 社交與集體活動
- 夜間活動(老鼠是夜行性動物)
設計飼養空間時,若能針對以上行為提供相對應的刺激與資源,不僅能讓寵物鼠更自在地展現牠們的天性,亦可有效預防行為異常,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與福祉。
五大老鼠飼養環境豐富化策略
一、築巢與躲藏:提供安全感
建議在籠內提供「巢材」與「藏身處」:
- 巢材可使用紙巾、乾淨棉紙或市售可撕咬的紙製品
- 躲藏處可用塑膠小屋、紙板筒、PVC 管等
- 每兩週更換一次,避免過度汙染或磨損
這些設施有助於模擬野外築巢環境,給予鼠隻安全感與自主性。
二、嗅聞與探索:滿足天性好奇心
寵物鼠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與觸覺,牠們天生就是喜愛探索的動物。嗅聞與探索是小鼠在野外求生、尋找食物、辨識同伴與環境變化的重要行為。在飼養環境中若能提供足夠的探索機會,將有助於刺激牠們的認知發展,並提升整體生活滿意度。
以下是幾項實用的探索型豐富化策略:
- 提供多樣化材質的玩具:可在籠內放置不同材質的物品,例如:木頭積木、紙板筒、塑膠球、繩結或安全的棉布塊等,讓鼠隻運用觸鬚與鼻子進行探索與互動。
- 定期更換與輪替設施:為避免習慣性疲乏與無聊,建議每週輪替籠內的玩具與設施,例如更換藏身小屋的位置或替換玩具材質,讓環境持續保持新鮮感。
- 引入天然氣味刺激:可使用如乾燥香草(如:甘菊、苜蓿)、未上漆的無毒木塊、乾燥草堆等,提供嗅聞刺激;這類氣味能模擬自然環境,有助於激發鼠隻的嗅覺探索行為。
- 適度控制新奇刺激的強度:雖然環境新奇是正向刺激,但初次引入新物時,建議逐步加入並密切觀察牠們的反應,避免引起壓力或逃避行為。
透過設計能激發嗅覺與探索行為的環境,不僅能豐富鼠隻的日常生活,也有助於降低焦慮與異常行為的風險。
三、活動與運動:維持健康體態
許多寵物鼠喜歡攀爬、奔跑與跳躍。若飼養環境中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與運動設施,可能導致鼠隻出現肥胖、無聊、焦躁或重複性異常行為。為了滿足牠們的運動需求,建議在飼養空間中加入以下活動型豐富化設計:
- 設置攀爬設施:如木梯、繩索、平台、攀爬架等,能鼓勵鼠隻向上活動。老鼠具備良好的抓握與平衡能力,適當的垂直空間有助於激發牠們的探索欲與運動動機。
- 提供安全無縫的塑膠跑輪:選擇專為鼠類設計的塑膠跑輪,應避免使用鐵絲格狀輪盤,以免鼠隻腳掌或尾巴卡住造成受傷。跑輪能滿足鼠隻奔跑的需求,特別適合夜間活躍的鼠種如小鼠與倉鼠。
- 打造多層結構的籠舍:使用具有分層空間或附設斜坡的籠架,有助於擴展垂直活動範圍,讓鼠隻能在不同層面之間自由移動、跳躍與探索。
透過創造一個能讓鼠隻自由活動的環境,不僅可預防過度肥胖與代謝疾病,也能有效減少因無聊引發的焦慮與異常行為,提升牠們的整體生活品質與生命力。
四、覓食刺激:鼓勵自然覓食行為
在人工飼養環境中,若長期採用固定且單一的給食方式,容易導致寵物鼠缺乏挑戰與刺激,進而出現無聊、過度進食或異常行為。透過改變給食模式並結合「覓食型豐富化」,不僅能延長進食時間,也能有效提升認知與行為表現。
以下為幾項實用的覓食豐富化策略:
- 將飼料混入墊料中:將每日的乾飼料分散混入鋪設的墊料中,鼓勵鼠隻使用前腳與鼻子挖找,模擬自然挖掘與覓食行為,增加動腦與活動量。
- 使用覓食玩具或藏食器具:利用穿孔木塊、紙筒、PVC管等設計簡易的藏食裝置,或使用市售的覓食玩具,讓鼠隻需動腦思考、翻動或咬開物體才能取得食物,提升牠們的學習與操作能力。
- 偶爾提供天然食材作為獎勵:可不定期餵食少量天然健康的零食,例如葵瓜子、胡蘿蔔條、小塊蘋果乾等,既能增添口感變化,也能作為互動訓練或環境探索的獎勵,但應控制份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五、社交互動:善用鼠群天性
多數寵物鼠天生具有強烈的社交傾向,牠們在自然狀態下會與族群成員一同築巢、共眠、互相梳理毛髮、玩耍互動,這些行為不僅有助於建立穩定的社會關係,也能降低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社交互動是環境豐富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若能妥善安排社交結構,不僅能維持行為自然性,也能有效預防孤單、焦慮與攻擊行為。建議飼主參考以下原則進行社交安排:
- 公鼠與熟悉同伴同住:公鼠若自幼一起飼養,彼此熟悉,通常能和平共處。但突然混養陌生成鼠,容易因領域性或爭偶而爆發激烈打鬥,導致受傷或壓力過大。
- 母鼠通常可穩定群居:母鼠的社交容忍度普遍高於公鼠,較容易接受同類共處。只要空間充足,且資源(如:食物、藏身處)分配妥當,母鼠群居多半穩定和諧,甚至會互助照顧幼鼠。
- 單獨飼養時需額外補充刺激:單獨飼養時應增加環境豐富度,並定期與寵物鼠進行互動,讓牠仍能獲得心理慰藉與刺激。
- 觀察社交互動品質:老鼠之間若出現長期追咬、霸佔資源或單隻遭排擠等現象,可能代表社交壓力過高,應適時調整群組結構或空間配置。
良好的社交環境不僅促進自然行為如共同梳理、堆疊睡眠、共享食物等,還能提升整體生活滿意度與行為穩定性。
老鼠飼養環境常見錯誤與注意事項

- 過度豐富化也有風險:空間雜亂可能導致壓力或影響觀察,應定期整理與更新設施。
- 避免強烈氣味與噪音:鼠隻嗅覺與聽覺敏感,不建議飼養環境有香氛、煙味或狗貓氣味。
- 光照應自然循環:避免長時間日夜皆光照,建議保留夜間黑暗時間供其活動。
- 個體差異需留意:不同品種、性別、年齡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不同,應觀察個別需求調整內容。
透過提供多樣的刺激與選擇空間,不僅讓寵物鼠展現真實天性,也可預防疾病、延長壽命,提升飼主與寵物間的連結與互動!
參考資料
- Ratuski, A. S., & Weary, D. M. (2022).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for rats and mice housed in laboratories: A metareview. Animals, 12(4), 414. https://doi.org/10.3390/ani12040414
- RSPCA Australia. (2024, August 15). How can I use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my mice to experience good welfare? RSPCA Knowledgebase. https://kb.rspca.org.au/knowledge-base/how-can-i-use-environmental-enrichment-to-provide-opportunities-for-my-mice-to-experience-good-wel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