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突然不舔毛?留意6大健康警訊!

寵物年齡計算機

寵物年齡計算機

貓咪舔毛不只是清潔,更是牠們調節體溫、維持皮膚與毛髮健康方式。然而,若貓咪突然不再打理自己,這不只是「懶惰」這麼簡單,背後可能潛藏著健康危機。

當貓咪不再自行理毛,可能正反映其健康狀況異常

當貓咪不再自行理毛,可能正反映其健康狀況異常

正常情況下,貓咪每日會多次進行理毛行為,特別是在進食後或休息期間。透過舌頭上的倒鉤結構,牠們能有效清潔皮毛、移除廢毛與皮屑,並藉由唾液蒸發達到局部降溫的效果。

一旦出現理毛頻率降低或局部未清潔的情況,飼主可能會觀察到皮毛變得油膩、打結,甚至出現異味或皮膚發炎等現象。以下為臨床上常見導致貓咪停止理毛的原因:

貓咪不舔毛警訊一、骨關節退化與疼痛

隨年齡增長,貓咪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導致關節活動受限與不適。當疼痛影響到身體轉動或伸展的能力時,特定區域如背部、後肢與臀部常無法自行清潔,進而形成局部毛球、打結或皮膚問題。

貓咪不舔毛警訊二、口腔疾病

牙周病、齒吸收病變、口腔腫瘤與慢性口炎皆為貓科常見的口腔疾病,病灶可能造成口腔疼痛或進食障礙,間接抑制理毛行為。初期徵象可能包含掉食物、選擇性咀嚼、流涎、口臭或以爪撥嘴等。

- Advertisement -

貓咪不舔毛警訊三、系統性疾病與慢性不適

若貓隻罹患如腎臟病、肝病、胰臟炎、腫瘤或感染性疾病,可能伴隨嗜睡、厭食、體重減輕與活力下降。這類全身性不適會降低自我清潔的動機或能力,間接導致理毛減少。

貓咪不舔毛警訊四、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亢進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進食量增加、活動量異常升高及毛質變粗。甲狀腺亢進除了造成代謝改變,也可能引起情緒波動與理毛行為減少。

貓咪不舔毛警訊五、慢性壓力與環境適應不良

貓咪對外在環境變化敏感,像是搬家、新動物加入家庭、氣味變動或噪音暴露皆可能成為壓力源。長期處於高度緊繃狀態下,可能導致其行為模式改變,包括理毛次數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壓力性舔毛過度或完全中止的兩極現象。

貓咪不舔毛警訊六、肥胖

體重過重會限制貓咪身體的靈活性,使其難以彎曲身體清潔背部或臀部等部位。肥胖也會增加關節負擔與慢性發炎風險,使理毛行為進一步受限。

飼主該怎麼辦?觀察異狀並盡快就醫

當飼主發現家中貓咪明顯不再進行理毛行為,應視為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並儘早安排獸醫就診。由於理毛減少可能涉及多種系統性疾病或局部不適,需透過完整的臨床評估來釐清原因。獸醫師可能會安排以下幾項檢查:

- Advertisement -
  • 全身理學檢查與體重紀錄:觀察貓咪整體活力、皮膚與毛髮狀態、營養評估,以及比對過去體重變化,作為初步健康指標。
  • 牙齒與口腔檢查:評估是否有牙石堆積、牙齦發炎、齒吸收病變、口腔腫瘤或其他疼痛性病灶,這些問題常會影響貓咪的進食與理毛行為。
  • 關節活動度與疼痛評估:透過觸診及觀察貓咪的走路姿勢與跳躍反應,判斷是否存在關節炎、運動障礙或其他骨骼問題,特別是高齡貓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病變。
  • 血液與尿液檢查:包含全血球計數、腎功能與肝功能指數、生化分析、甲狀腺素濃度等,以檢視是否有感染、代謝異常或器官功能衰退。
  • 影像學檢查:如懷疑內部病變,獸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安排X光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用於評估內臟器官、腫瘤或關節結構狀況。

透過上述多面向的檢查,獸醫能較準確地找出貓咪停止理毛的原因,並根據診斷結果提出合適的治療與照護建議。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有助於控制病情、減緩症狀,並提升貓咪的生活品質與整體健康。

日常清潔照護有助維持貓咪皮膚與毛髮健康

在獸醫師的診斷與治療進行同時,飼主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提供協助:

  • 使用寵物專用梳子,每天輕柔梳理毛髮,減少打結與掉毛堆積
  • 對於局部髒污,可用溫水沾濕的毛巾輕拭臉部、嘴邊、耳朵與腳掌
  • 長毛貓應加強梳理頻率,必要時請專業美容師修剪
  • 避免使用強烈氣味的清潔劑或精油,以減少貓咪壓力來源

若出現嚴重打結,切勿自行以剪刀修剪,以免誤傷皮膚,應交由獸醫或專業寵物美容師處理。透過細心的日常照護與專業醫療的搭配,飼主不僅能協助貓咪度過身體不適的階段,也能強化人寵之間的信任與情感連結,為牠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提供最溫柔的守護。

參考資料

寵物健康醫療網LOGO
作者 – 寵物健康醫療網

寵物健康醫療網致力於打造台灣最健全的寵物專屬健康平台,提供最新的醫療指引、寵物健康知識與產業動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