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部回應公共政策提案:多元協作推動遊蕩犬族群管理,兼顧動物福祉與社會安全

農業部回應公共政策提案:多元協作推動遊蕩犬族群管理,兼顧動物福祉與社會安全

| Powered by Pethealth AI |

- Advertisement - 寵物健康醫療優惠活動

近期社會對遊蕩犬管理議題關注升高,涉及動物福祉、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等層面。針對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中民眾提出的相關提案,農業部於9月30日正式回應,表明將持續推動人道且具實務可行性的犬隻管理政策,強化源頭治理、社區參與與收容制度優化,建構全方位且永續的管理模式。

遊蕩犬源頭管理:強化飼主責任、社區參與

農業部指出,控制犬貓族群數量應從源頭做起,包含加強寵物登記與絕育措施,以減少棄養與無計畫繁殖的問題。地方政府在推動絕育補助與執法外,亦應結合社區與民間團體,建立在地化管理網絡,透過「責任飼養+社區合作」的模式,減少遊蕩犬數量與收容壓力。

餵食行為管理:禁止生態敏感區餵食、加強法規研議

針對民眾關注的餵食行為問題,農業部已公告禁止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與自然保留區等生態敏感區進行餵養,以維護生態安全。其餘公共區域之餵食則依《廢棄物清理法》及《國家公園法》處理相關環境衛生問題。至於是否將不當餵食納入《動物保護法》規範,農業部表示仍須進一步研議並凝聚社會共識,同時也會透過教育與社區自主管理推動正確飼養觀念。

收容所安樂死:制度化執行以維護動物福祉

有關「人道安樂死」議題,農業部強調,根據《動物保護法》第12條規定,對於重傷病、患傳染性疾病或危及公共安全之動物,依法可進行人道處理。安樂死作為國際普遍接受的動物福利措施,農業部將督導各縣市建立公開、公正、嚴謹的執行程序,並提供專業訓練與政策支持,確保收容政策在兼顧社會觀感與動物權益下,穩健落實。

建構永續在地化管理模式:中央、地方、社區三方協作

農業部重申,遊蕩犬管理並非單一措施或部門可獨力完成,需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組織與民間力量,從「源頭治理」、「餵食管理」、「收容與安樂死制度」到「收容設施改善」全面布局,形成可長可久的在地化犬隻管理模式。

透過教育宣導強化飼主責任、落實社區自主管理、以及必要時依法執行人道安樂死,方能真正兼顧動物福祉、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之需求,回應社會各界期待,並為遊蕩犬找到更具尊嚴的出路。

(新聞來源: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931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