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粗蛋白含量2%,維持成長效率同時減少氮排放與溫室氣體
在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趨勢的背景下,行政院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推出一項具指標意義的創新研究成果,成功研發出適用於土雞育成後期的低蛋白飼料配方。該配方透過降低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達到減碳、減氮排放與提升飼養環境品質的多重效益,為我國畜禽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立下關鍵里程碑。
土雞飼料減蛋白:環境友善新契機

傳統家禽飼料為滿足動物蛋白質需求,普遍含有較高比例的粗蛋白質。然而過量的蛋白質未被吸收時,會轉化為氮化合物隨糞便排出,進一步產生氨氣(NH₃)及氧化亞氮(N₂O)等溫室氣體,不僅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亦加劇全球暖化。
為配合國家「2050淨零排放」政策,畜試所針對土雞育成後期飼料進行優化,將粗蛋白含量由原本的15%調降至13%,並補充必需胺基酸以確保營養均衡。研究結果顯示,即便在降低粗蛋白的情況下,土雞的生長表現依然穩定,並未因蛋白質下調而受損。
減碳數據具體成效顯著
根據畜試所的實證研究,該配方在實際應用上帶來顯著的環保效益,具體成果包括:
- 飼料碳排放量減少10.1%
- 雞糞氮含量下降6.6%、水分降低4.5%
- 墊料濕度下降,有效減少足墊炎發生率
- 墊料總氮含量減少3.6%,氨氣排放量降低24.2%
- 氧化亞氮(N₂O)排放量下降12.8%,每隻土雞可減少N₂O排放0.123克
以此推算,若全國約1,268萬隻土雞中有5%採用此低蛋白飼料配方,每年可減少氧化亞氮排放量約78公斤,相當於減少23.2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相當於1.5公頃臺灣天然林一整年的碳吸附量,顯示此配方在減緩氣候變遷方面具備可觀潛力。
政策與產業聯動,推進綠色畜牧
因應飼料永續趨勢,經濟部已於2024年5月15日(民國113年)修訂「配合飼料(家畜、家禽用)國家標準」,針對雞與豬之飼料,新增粗蛋白質含量的最高限量,同時調降最低限量,為低蛋白飼料配方的推廣鋪路。
畜試所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該配方於更多土雞飼養場的實地應用,並透過技術指導與產業合作,擴大減碳成果。若能於全臺廣泛應用,將有助於降低畜禽業對環境的衝擊,促進產業邁向低碳、節能、友善環境的新模式。
雙贏策略,打造永續畜牧典範
此次低蛋白飼料配方不僅展現臺灣畜產研發的技術實力,也彰顯在碳排管理與動物福利兩者間的平衡思維。藉由兼顧生產效能與環保指標,預期未來土雞產業將更具國際競爭力,並符合國際市場對永續農業日益提升的期待。
畜試所強調,推廣低蛋白飼料是一項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永續的策略,未來將與相關產業及政府部門持續合作,打造「從飼料到雞舍」的一體化減碳解方,共同迎向淨零碳排的未來。
(新聞來源:https://www.tlri.gov.tw/view.php?theme=news&subtheme=&id=1156)